「迷」字在中國古已有之,如《易經.坤卦》:「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即指困惑、惑亂之意。而要理解「迷」的意義,可以從主體與客體去觀察。即思考「迷」的主體與客體為何?所謂「迷」,即指愛一件事物愛到迷失「理性自我」。如迷失、迷信、沉迷、迷狂、迷惑、迷亂、迷戀、痴迷、入迷等等,都是指稱「自我」的迷失狀態,即外人認為枯燥無味,但你充滿興趣與嚮往,能為這東西付出時間、金錢、健康...一切,呈現出一種失序、失控、獻身的狀態。自此,「迷者」(能為之獻身)不一定是「達人」(知道所有知識),而「達人」(知道所有知識)也不一定「迷者」(能為之獻身)。就像博學者掌握所有知識但不一定能為真理而獻身,而狂迷者雖不具所有知識甚至只是一知半解,卻能為求得真理而獻身。因此從個人在喜好該事物時是否還存在「理性的秩序自我」這點,可以去甄別是否為「迷」。什麼叫做「迷」,佛教有一個很好的說法:「顛倒迷誤,執妄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