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0邱偉雲
(圖一)
「冷戰」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觀念,一提到「冷戰」大約會有兩個方向的初步理解:1.國際外交關係中的「冷戰」;2.朋友關係中的「冷戰」。而國際外交關係中的「冷戰」我們比較好理解,即指美、蘇在1945-1990年間的對峙局勢,但雖然「冷戰」結束,「冷戰」觀念還是會「進化」,例如Samuel Huntington指出在「冷戰」結束後,有個從「冷戰模式」轉移到「文明衝突模式」的「後冷戰」新階段。(註一)所以「冷戰」可以說是「與時俱進」的一種關係型態。
(圖二)
「冷戰」的觀念除了國際關係上的理解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觀察到各種具體而微的冷戰。在此種短暫的平衡關係中,自每次冷戰觸發的誘因到冷戰終止的結束,都可分別從賽局理論、控制論及系統論分別剖析「冷戰」的前因後果;此外,「自尊」跟「時間」也在整個過程當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圖三)
從「賽局理論」剖析「冷戰」
大多數「冷戰」雙方是不期待永遠「冷戰」的,而只是想在這「冷戰賽局」中取得主動權,令對方「主動破冰」。但往往都是雙方不願「主動破冰」而造成「形同陌路」,因此洞觀「冷戰」賽局,我們知道「發動冷戰者」是想測知自己在對方內心的重要性,故用「冷戰」來測試。但是這樣的「單向發動」的「冷戰賽局」會有所改變,如社會學家Elias指出賽局上會有所謂的爭執點,而這賽局會因為各層次不同遊戲者間相互的影響而改變,遊戲者便得依照這個相互關係的改變而不斷修正其對於這賽局的「經驗庫存」與「概念庫存」,以便能夠在此賽局上生存或是勝利。(註二)
Elias指出「賽局理論」中,要關注所謂「遊戲者對於賽局的想法」,嚐試搞清楚遊戲者的賽局經驗,即遊戲者使用的觀念、思考工具和語言工具,都會影響我們每個人在冷戰情境當中下一步的決定。冷戰一定是某一方的單向的「針對性冷戰賽局」的行動而產生的,如果此時對方並無產生相對應的「報復式冷戰賽局」,那麼勢必無法建構冷戰的局面,發動一方的企圖也會宣告失敗;但是若對方立即或最終產生「報復式冷戰賽局」,那麼雙方即會處於一種「雙向發動冷戰賽局」之中,維持一種短暫的平衡。維持此種短暫平衡的媒介,就是所謂的「自尊」;此外,還必須具備了「時間」這個要素。從「控制論」、「系統論」剖析「冷戰」
從系統論(註三)而言,此種關係系統是比當初的「爭吵」或是結果的「分手」或「復合」更具張力的。因為「冷戰」的危險即在於「冷戰」原本呈現的即是「平衡穩態系統」,沒有激烈爭吵,一切看起來極為「和諧」與「穩定」,但這平衡穩態系統卻是發動者所刻意營造的系統;在此關係中,被發動者很難施力去突破這平衡穩態。此時要突破這平衡穩態,必然得加入大量訊息,而使得整個系統重新因為「新信息」的加入而波動、震動起來,在此「系統震動之際」我們才能重新順勢調整「負面平衡穩態系統」而使之「復歸於常」。而加入新訊息的方式無他,就是透過「溝通」,因此溝通必然是冷戰最佳的破冰方式。但是如同前面所述,基於「自尊」的考量,雙方都不會輕言的發動溝通機制,所以此種平衡會得以維持下去。
此外,從控制論的角度而言,即便是溝通,雙方也會儘量透過攜帶訊息量最少的管道來溝通,以減少冷戰狀態能量的散失。但是事實上,我們必須了解所有各種訊息,在本質上都會逐步洩漏出個人的想望或意念,因為儘管形式上的訊息雖然可能沒有傳達(例如手機未接)但是實質上都已經是某種程度的訊息的傳遞了。所以在冷戰初期,雙方初步會透過傳短訊或是寫信,減少對於彼此訊息交換的質量,力求保有繼續冷戰的籌碼。但是,此種過程如果持續進行下去,交換的訊息量終究會增加到一個某個將始冷戰平衡系統崩潰的程度。隨著這個最後一根稻草的出現,可能是一通「我們見個面吧」或「對不起,我錯了....」的簡訊,整個系統就會進入到下一個「破冰」的階段。
(圖四)
「自尊」是冷戰得以維持的媒介「自尊」(指自我為中心)是造成「冷戰」的最大觀念理據,人人以自我為中心而等待對方來破冰。因此一旦出現「冷戰」問題,若雙方都存在強烈自尊,則不管是愛情或友情就註定會破滅。 進一步分析,此種自尊伴隨著的隱喻,就是把溝通當成「投降」或「示弱」。此種例子隨處可見。例如先前當紅的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裡面大仁與又青也時常發生「冷戰」戲碼,但我們可以確定大部分「冷戰」的越厲害,次數越頻繁,表示「發動者」認為「被發動者」越重要,唯有關鍵人物才需要「發動者」進行「冷戰」。(小編案:仍指大部分狀況,有些「冷戰」的直接目的就是「解除關係」)而「冷戰」的真正目的並非要「離開」,其目的是「刺激」與「引起注意」。但如上所述,當雙方都保持「自尊」而不願先「進行溝通」,就註定由「冷戰」走向「形同陌路」。那「冷戰」是否有其他的解決方式?我們可以從大仁與又青的關係中來觀察一二,即:「冷戰」的解決方式就是一方要「拋棄自尊」。
因為在愛情(友情)面前,只有當愛情(友情)的卑微乞丐,才能夠成就愛情(友情)。如在《我可能不會愛你》的最末,兩人結婚之後仍會吵架冷戰,解決的方式是:又青轉換身分心情,把大仁從「夫妻關係」中還原回「朋友關係」,打電話向「朋友李大仁」哭訴「丈夫李大仁」對他不好,透過「身分角色轉換」,又青完成了「溝通」。「冷戰」之所以無法「破冰」,正式因為「身分」與「自尊」問題導致「溝通不良」所致,因此從大仁與又青的例子中,「破冰」方式有二:1.拋下「自尊」後去「溝通」;2.轉換「身分」後去「溝通」。「破冰」必然得經過「溝通」,否則問題癥結無法解決,就定會導致「冷戰」後「形同陌路」的結果。
(圖五)
「時間」是冷戰雙方的必要條件時間的重要性,可以從電影《鐘點戰》(註四)得到驗證。片中有個有趣的設定,每個人二十五歲後就必須要不斷的工作換取生命,否則就會死亡。在這電影的有趣設定中,我們看到主角Josh在片中說沒有時間交女朋友,因為這樣太浪費時間了,如果不工作就無法活下去,則誰敢不工作呢?交男女朋友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爭吵」、「安撫」、「沉默」與「冷戰」,在主人公的特殊世界中,窮苦人家誰有這等「閑情逸致」去玩「浪費時間」的「愛情遊戲」。片中Josh的母親因為心疼Josh連吃午餐時間都沒有,所以把自己的生命給了Josh三十分鐘,雖然自己所剩無幾,但卻也願意「犧牲」讓Josh可以有三十分鐘可以好好享用午餐:這裡顯示出只有母子親情,才願意將時間給予彼此,希望他能過的更好,但也由於這樣的緣故讓其母親最後沒有足夠時間可以搭公車而時間中止!上述這是題外話,但主要是想說明這電影中的「特殊時間設定」令人深思,如果「時間」這麼寶貴,則應當將所擁有的時間陪伴家人、朋友,把時間花在美好的事情之上,而非無謂的「冷戰」吧!因為沒有時間「吵架」、「嘔氣」、「冷戰」,每個人都必須不斷工作才能生存之下,「冷戰」即是一個「無謂活動」,若是時間等於生命,我們又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去「揮霍」於「冷戰」?所以如果可以請大家用「溝通」代替「冷戰」。
「冷戰」的生命週期
綜上來看,冷戰的平衡系統雖然會因為「自尊」或「時間」,得以維持一段期間;但是整體而言,此平衡系統終究會因為彼此交換的訊息量逐漸走向崩潰的道路。究其原因,諷刺的是「時間」也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此正是因為人類時間的有限性。例如許多人們聲稱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永遠不和某人見面(或對話)」,但是退一萬步而言,當此人生命走到盡頭,離開世間,難道對方還是會與一個另外一個世界的「人」維持「冷戰」關係?放眼古今,這種例子少之又少。當人們了解到「時間」的有限性,就將會發現「冷戰」就是揮刀斬斷我們人生的劊子手。所以,讀者各位若與某人處於冷戰的狀態,不妨重新想想「溝通」的重要性,你也將同時重拾對於生命美好定義。
最後以楊丞琳的「冷戰」作為本文的結束,從歌曲中也可再思考「冷戰」的真諦為何!
來源:youtube
註二:愛里亞斯,國立編譯館/主譯,鄭義愷/譯:《什麼是社會學》(群學,2008)
註三:金觀濤著,《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頁數55。
註四:可參見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3987
圖片說明:
圖一:http://big5.ifeng.com/gate/big5/img.ifeng.com/res/200908/0813_740817.jpg
圖二:http://www.sonymusic.com.tw/news/200811/20081124-1/20081124-3.jpg
圖三: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84/2608082028_b57b45d28c_o.jpg
圖四:http://l.yimg.com/bt/api/res/1.2/mETpVdg8kWOAo3f4TpI8LQ--/YXBwaWQ9eW5ld3M7Zmk9aW5zZXQ7aD00MjA7cT04NTt3PTYzMA--/http://l.yimg.com/os/289/2011/12/09/PDVD-186_103005.jpg
圖五:http://photo.roodo.com/photos/1488849_6bdsi82_l.jpg?302335
以上圖片、影片若有侵權,請留言告知,小編將立即撤除,謝謝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