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nnouncement

20世紀末至21 世紀初是由「無電腦時代」進入「全電腦時代」的重要轉折關鍵,回想數十年前一般人尚不知「電腦」為何物?但在今日卻行、住、坐、臥皆離不開電腦,「數位資訊」成了當代重要命題,對各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其中頗令人注意者,即「觀念」在「數位時代」中的頻繁流動,造成「觀念」自身快速地不斷被置換與洗汰。而「觀念」作為人們行動意志的主導,更令我們有必要在這觀念「瞬生即滅」的時代,透過觀念史的研究,掌握百年來觀念之流動過程,唯有理解諸多觀念的發展,才能較好地理解為何現在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不再那麼重視對稱與秩序,而專主於特殊造構,若不從「觀念」入手則難以解釋,若從「觀念」入手,才能發現這是由於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以「奇」代「美」之觀念變動而產生的改變。因此唯有理解「觀念」的變動與發展,才能較好地解釋這世界的諸多行動,這正是「觀念」研究於當代之必要性所在,而這是一個觀念討論的空間 ,歡迎大家來討論並重新界義「觀念」!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逃避/追求:「無處可逃」的時代命題反思

2012.05.25 邱偉雲


說到「逃避」這個觀念,回想起自己年輕的時候,其實不懂得什麼叫做「逃避」,因為秉持著「逃避無用論」,所以面對接踵而來的事情,只有「輕重緩急」,真的沒想「逃避」過,也許深知「逃避」了某些事情,這些事情根據「質量守恆」是不會消失的,不是留到最後自己繼續面對,就是「轉移」給他人,讓他人幫自己承受這些因我選擇「逃避」之後的責任,而這時「因」、「果」、「業」的承轉機制往往就開始運轉,而根據自己「不復受身論」,最好自己面對這些責任不要轉移到他人身上,造成因果啟動繼續輪迴地「還復受身」才是上上之策,也因此早年真的不知道何謂「逃避」,只有不斷的「面對他,接受他,處理他,放下他」(聖嚴法師之語),才是「不復受身」之正道,因此如小朋友常見的逃學、逃避報告的期限、逃避起床的時間、逃避工作的時間表等等,以往真的都不曾發生在我身上。


但年紀漸長之後,卻發現人們其實身處在各種「逃避機制」中,這使得人們不得不「逃避」,幾乎是人人都在「逃避」,「逃避」宛如天羅地網般的束縛著人們,但如下文所示,看似網羅般的「逃避機制」,其實也是某種讓人們能取得「心理平衡」之「健康機制」,並非全然都是負面的。不過正因「逃避機制」籠罩世界,這也使得要不啟動「因果機制」,要做到「不復受身」的想法,宛如水中幻影一般難以把握。而這龐大的「逃避機制」指什麼呢?


第一想到的是數位世界給予人們最好的「逃避工具」,而且有效減輕「逃避」所帶給人的「罪惡感」,即:手機。「手機」讓路上行人可以逃避傳單的攻擊而不感到不拿傳單很罪惡、讓車上的年輕乘客可以藉由「耳不聰,目不明」以逃避不讓座給老弱婦孺的罪惡感、讓餐廳中的朋友、情侶可以逃避「無話可說」的尷尬,以及負責找話題的責任、讓閨房中的夫妻、伴侶可以逃避「同床異夢」的窘境而漠視婚姻中存在的問題…因此「手機」,尤其是「智慧型手機」可以說是成功「逃避」的七武器之首。


其次還有消費場域中的逃避,如購買昂貴的名牌服飾、高科技3c產品以「逃避自卑」;購買one touch的工具以「逃避複雜事務」;購買低熱量食物以「逃避肥胖」;購買腳踏車卻始終不騎以「逃避那不愛運動的自我形象」…人們在消費場域中的各種行動,都可視為一種「逃避」,換言之也可說是一種「追求」,如追求名牌服飾可當做「追求格調」、one touch工具可視為「追求簡約」、低熱量食物可視為「追求健美」、購買不使用的運動器材可視為「追求運動的可能」,因此「逃避」也是一種「追求」,因為往某方向「逃避」,對反方向而言就是「前進」,故「逃避」也是一種「追求」,兩個觀念實乃連蒂並生。


第三是文化場域中的逃避,如一些附庸風雅的人就是企圖向上逃避至文化藝術場域,藉以逃避那不懂文化為何物的自我,而這樣的「向上逃避」是一種「自卑」與「偽裝」,但久而久之「逃避」與「偽裝」久了,自然也會「進步」成為「真正風雅者」進而完成「自我改變」。因此「逃避」雖隱含著「自卑」、但也帶著「進步」的色彩;有向上逃避者,自然有向下逃避的現象,例如藍領、白領鎮日的異化自我,往往會在下班時到酒店、夜店、KTV、網遊世界中,藉以「逃避」那「異化自我」,以及「逃避」其「內心的孤獨」,這樣的「逃避」是「由上至下」的「逃避」,是由「異化自我」逃往「群體他者」獲知「自我存在」的追尋過程,與前者由下而上的逃避有著不同的路徑,但共通點都是企圖能取得一個「平衡」,故「逃避」顯然都是為了取得某種「平衡」而實踐的行動。


第四是宗教場域中的逃避,如人們於週一至週五在資本世界中打滾與爾虞我詐,但卻於六日前往宗教名山道場「洗滌心靈」,這也是一個從「俗世」逃避至「神域」之過程,故這樣的「逃避」可讓人們取得「心理平衡」;除此之外人們到廟宇求神拜佛,也是希望藉由神佛加持能夠「逃避」那「未知的災厄」,因此宗教場域中的「逃避」,具有「洗滌心靈」、「心理平衡」、「逃避災厄」之功能,可視為「正面逃避」;而宗教場域中的「負面逃避」如新聞時有之強盜竊賊求神拜佛希望能夠不被警方抓到,或者有竊賊罪犯躲在神明桌下以求逃避追捕,而「神桌下」就成為一個「罪犯」的「逃避空間」,而這樣的「負面逃避空間」也確實存在。


其他還有如人們都習慣「順從別人喜歡談的話題」去「掘取資訊」,以求能夠從「孤獨空間」逃避到「群體空間」;而為了逃避孤獨,也有人透過著迷、崇拜、受制於某些事物來尋求集體感與逃避孤單感;而人們也習慣將自己「角色化」與「去個體化」以「逃避責任」,如將自己定位成「學生」所以可以逃避不可犯錯的責難,如將自己定位成「劊子手」所以可以逃避「殺人罪惡感」,如將自己定位成「邊緣人」所以可以理所當然的逃避世俗眼光,因此「角色化」與「去個體化」也成功的協助人們進行偉大的「逃避工程」


「逃避」的命題可以是逃避什麼?也可以問逃向何方?但這個問題顯然在當代失效,以往我們對「未來」還有期望之時,往往可以「寄託」或「逃避」至「未來」,但當「末日」之說逼近,「全球經濟恐慌」接踵而來,我們還能期待有什麼美好的「未來」可讓我們「逃避」,此時羨煞漢代人有漢賦之仙鄉可以逃避,魏晉時人有洞天福地可以逃避,不管何時,古人始終有個「大同世界」或「桃花源」等「精神原鄉」可以「逃避」,但現代人由於過於理性化而使得「大同世界」與「桃花源」變成一種「精神幻想」,那我們開始「逃避未來」之下,又該棲息於何處呢?無路可逃的狀態下又該怎麼取得「平衡」?若無法「逃避」至「未來」,就只有「逃避」至「當下」,甚至「過去」,然而只活在當下或過去,卻無法想像未來整體感的人們,又怎麼期望人們可構設出一個可長可久的未來道路,當發現無處可逃之時,人們開始產生希望有人能帶地球人們逃避至另一個「未知空間」,也許「外星人」正是在「無處可逃」命題下所蘊生之產物;而「末日說」之後的「新世界」也成為人們新的「逃避空間」,從這紛呈的現象看來,「無處可逃」當是現代人最需迫切正視的時代命題,因此要解決的不是「逃避」外星人說的言論,而是要能回應與告訴人們除了「追求外星未知空間」的可能外,還可「逃至何方」?


似外星母艦「巨型手臂」再掠太陽 NASA逃避外星人真相 »
NASA太陽觀測站SOHO4月24日拍攝一段影片,被網友發現有一個金屬質感的「巨型手臂」掠過太陽表面,引發各國網友熱議;才沒10天,NASA在5月3日又發表了一段影片,再度被網友發現「巨型手臂」,而NASA官網卻把影片下架,網友批評「不願面對有外星人的事實」。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