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nnouncement

20世紀末至21 世紀初是由「無電腦時代」進入「全電腦時代」的重要轉折關鍵,回想數十年前一般人尚不知「電腦」為何物?但在今日卻行、住、坐、臥皆離不開電腦,「數位資訊」成了當代重要命題,對各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其中頗令人注意者,即「觀念」在「數位時代」中的頻繁流動,造成「觀念」自身快速地不斷被置換與洗汰。而「觀念」作為人們行動意志的主導,更令我們有必要在這觀念「瞬生即滅」的時代,透過觀念史的研究,掌握百年來觀念之流動過程,唯有理解諸多觀念的發展,才能較好地理解為何現在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不再那麼重視對稱與秩序,而專主於特殊造構,若不從「觀念」入手則難以解釋,若從「觀念」入手,才能發現這是由於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以「奇」代「美」之觀念變動而產生的改變。因此唯有理解「觀念」的變動與發展,才能較好地解釋這世界的諸多行動,這正是「觀念」研究於當代之必要性所在,而這是一個觀念討論的空間 ,歡迎大家來討論並重新界義「觀念」!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論「草」:「草根」與「草莓」的代際轉化|觀念空間


邱偉雲2012.6.27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昨天晚上閱讀長素先生非常嚴肅的政論文章時,想找一些歌來作為背景音樂調劑一下。在youtube上發現之前因為唱《春天裡》而走紅的兩位農工,竟組隊發片了,團名是「旭日陽剛」。但隨後又發現他們單飛了,還因為汪峰不許他們再唱《春天裡》鬧出一些新聞,更爆出兩人根本不是農民工的身分種種問題,不過這都沒關係,反正在當代的新聞媒體空間中,只要有新聞就好,不管「正面」或「負面」新聞,都是「好」新聞,不是如此嗎?

印象深刻的是「旭日陽剛」中的一位團員王旭單獨錄了一首歌《如果我只是一棵小草》,引發大陸地區朋友的熱烈討論與喜愛,認為這首歌強烈表達的一種「真爺們」的痛快感~!這首歌中表達的意境,讓小編想起小時候常聽的一首歌《小草》,對比兩首歌當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表現出一種於困苦中死裡求生的鬥志,這也許就是那大陸朋友所講「真爺們」的氣息。
(影片一:《如果我只是一棵小草》轉引Youtube)
只是在聽完1976年台灣民歌《小草》與王旭的《如果我只是一棵小草》後,聯想起朋友曾說過他有位朋友的小孩,目前就讀國小,最迷汪東城的歌,還會嚷嚷著他爸爸帶他去汪東城演唱會。這並不是說流行歌不好,而是想指出歌曲對於每個世代觀念,具有強大形塑力量,並會營造出一個世代的觀念思維框架,故「歌曲」亦影響著「世代觀念」。

1970年代的「草根風」

(影片二:《小草》轉引Youtube)
《小草》這首歌創於1976年並流行於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歷史語境中,當時我們父執輩還是30歲左右年輕人,聽著《小草》激發著必從艱困死絕中自我挺立的鬥志,當時正是民歌運動和鄉土文學運動興盛時期,而台灣人的草根性便在這些民歌中形塑而出,若說民歌對於台灣經濟奇蹟有所貢獻也不為過,這即是1950到1970這世代人「草根性」的一個重要形成間接要素。

1980年代的「草莓風」

相較於1980年代後被稱為「草莓族」,大陸則稱為「果凍族」的我們,著實相較於父執輩的「草根性」,我們確實較似「果凍」那般易折。思考其因是由於那種「草根性」觀念在1980年代的代際轉換間被「遺失」、「淘汰」了,「小草」這首歌似最多只衍續至1980-1982年左右的7年1班或2班,再往下去可能就因為環境開始優渥,即使聽過「小草」,也無法與環境呼應而感受到歌曲中的「草根精神」並內化為態度與觀念了。若是1980年代都稱為「草莓」或「果凍」,我們可能更無法想像將來1990年代的年輕人又是怎樣的情況,是「潑糞族」嗎?或是「酒駕族」?而新聞最近也報導英國19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中,有不少人沒看過農場,也不知雞蛋是母雞所生。(註一)不用說英國,台灣也是很多人只看過「觀光農田」沒有看過真正的「下港農田」!這種情況還真是令人對未來感到不安~!

「草莓」與「野薔薇」

不過代際轉換中,雖然「草根性」由於失去歷史語境而很難透過教育內化於年輕人觀念系統中,而且現在流行歌曲詞藻華麗甚至出現不知所云的「後現代」歌曲。則如1970年代的「小草」很難讓年輕人去理解、接受並喜愛進而內化,但我們卻可從流行歌中找尋「草根性現代轉化」的歌曲來替代。何謂「草根性」的「現代轉化」呢?那就是歷史語境不再,台灣也不太可能回到以往父執輩那世代的困苦環境中,故要強迫年輕人去「召喚」父執輩們聽「小草」後產生的精神力量,並要求1980後的年輕人內化「草根性」於觀念系統中,無疑是緣木求魚的行動。
        因為「觀念」的培育必然需「因時制宜」,以故我們只能從1970年代的「草根性」中抽取「打斷手骨顛倒勇」的面對挫折精神,而要注意的是朋友們千萬不要用「節儉」、「樸實」這種「1970年代困境」中的「草根性實踐」去要求年輕人,而是要配合現代命題,抽繹「草根性」中的「轉生」、「重生」、「復生」觀念,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精神,去教導年輕人當面臨到各種困境,有可能是經濟、愛情、友情、親情、婚姻、學業等等,甚至是絕境時,都應記得「現代草根性」的「轉生」、「重生」、「復生」觀念,即「春風燒不盡,野火吹又生」的精神,配合當代歷史語境進行「草根觀念的現代轉化」才不會太古板而令年輕人無法接受,這也是「觀念現代轉化」的必要性所在!
(影片三:《野薔薇》轉引Youtube)
最後推薦一首「現代植物/療癒系」歌曲,戴佩妮的《野薔薇》,希望1980年代後的朋友們,如果覺得變成1970年代的「小草」略嫌「古老」的話,也可以選擇變成那面對挫折與失敗時,「永不低頭」、「驕傲無比」的「野薔薇」囉!

註一:http://tw.news.yahoo.com/%E8%AA%BF%E6%9F%A5-1-3-%E8%8B%B1%E5%9C%8B%E5%B9%B4%E8%BC%95%E4%BA%BA%E4%B8%8D%E7%9F%A5%E9%9B%9E%E8%9B%8B%E6%98%AF%E6%AF%8D%E9%9B%9E%E6%89%80%E7%94%9F-044515793.html

圖一:http://blogs.saschina.org/esther01pd2015/files/2011/05/20060714233554ba113d_2006071423355330830d_3.jpg
圖二:http://blogfile.ifeng.com/uploadfiles/blog_attachment/1102/88/1922588_9d31afd69c607d4d9407506be1ae552d.jpg
圖三:http://www.zjol.com.cn/pic/0/01/05/65/1056531_679124.gif

【延伸閱讀】
1.黃宗儀:〈第二章 後殖民的全球城市:《細路祥》中的草根香港顯影〉,《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群學,2008)
2.余華:〈草根〉,《十個詞彙裡的中國》(麥田,2011)

以上圖片、影片若有侵權,請留言告知,小編將立即撤除,謝謝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