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nnouncement

20世紀末至21 世紀初是由「無電腦時代」進入「全電腦時代」的重要轉折關鍵,回想數十年前一般人尚不知「電腦」為何物?但在今日卻行、住、坐、臥皆離不開電腦,「數位資訊」成了當代重要命題,對各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其中頗令人注意者,即「觀念」在「數位時代」中的頻繁流動,造成「觀念」自身快速地不斷被置換與洗汰。而「觀念」作為人們行動意志的主導,更令我們有必要在這觀念「瞬生即滅」的時代,透過觀念史的研究,掌握百年來觀念之流動過程,唯有理解諸多觀念的發展,才能較好地理解為何現在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不再那麼重視對稱與秩序,而專主於特殊造構,若不從「觀念」入手則難以解釋,若從「觀念」入手,才能發現這是由於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以「奇」代「美」之觀念變動而產生的改變。因此唯有理解「觀念」的變動與發展,才能較好地解釋這世界的諸多行動,這正是「觀念」研究於當代之必要性所在,而這是一個觀念討論的空間 ,歡迎大家來討論並重新界義「觀念」!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旅行與尋夢:給一個朋友的祝福


    「旅行」這個詞非常司空見慣,也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記憶,但其實要精確的定義「旅行」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旅行」實際上可指涉出門、出差、遷徙、漫遊、流浪、朝聖、移民等概念,因此現代人對於「旅行」這個觀念認知呈現出一種不嚴格定義的泛化現象,不過我這朋友的「旅行」目標很明確,是為了「尋夢」,因此以下就從「尋夢之旅」的角度,來談談該如何在旅途中完成「尋夢」的任務。

    如果只是走馬看花的話,也許仍可稱為「旅行」,但那比較像是趕行程的進香團,朝拜眾人皆知的靈山勝景之後,雖然留下照片,但卻未能留下旅人與旅途時空交織的混生記憶,便不能稱之為「尋夢之旅」。一個真正的「尋夢旅行」,必須將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觸全數開啟,才能在「旅行」途中,透過與異時空的文化交織,淬鍊靈魂,刺激麻痺的自我,進而喚醒被現代忙碌生活所封藏之夢,故若要定義「尋夢旅行」,我會這麼說,那是一趟保持自由心靈,開啟六觸去觀察旅途中萬物自身存在意義,感受生命多樣性,而最終回歸於自我的過程。

    我們該如何在「旅行」中開啟六觸呢?就是要留眼、留耳、留鼻、留舌、留身、留意,才能讓一趟「旅行」不只是淺碟式的「攝影之旅」,而也是一趟「靈魂之旅」。那什麼叫「留眼」呢?就是仔細觀察,拿起你的相機,拍下一張張你能說出一些故事的照片,這些照片中的故事可以極其平淡,也可以極為激烈,但不管如何,就是拍下你能說出故事的照片,否則只是一般風景照片的話,就不值得拍攝了,因為說不出故事,表示跟你的靈魂不相符應,拍出來也是沒有價值與意義的。現代電子數位攝影器材的發達,使得攝影成了隨手漫不經心的拍攝,以往在「底片思維」下,由於有三十六張機會限制,故對於每張照片的拍攝,都是經過深思熟慮,也會能說出每張照片中的故事,然而如今的「記憶卡思維」下,每張記憶卡可以拍個幾千張,反而亂槍打鳥之下,即使拍攝了幾千張,可能只有幾張能說出故事,甚至無任何一張能真正感觸靈魂的照片。因此請在旅行攝影途中,拍下能夠說出故事的照片,以此來實踐「留眼」的功夫。

    除了「留眼」之外,「旅行」途中,也請「留耳」。請傾聽旅途中遇到人事物的談話,也許是在某個火車車廂,也許是在某個餐廳,也許是在某個博物館,不管在哪,在瘋狂拍攝之餘,別忘了我們還有「耳朵」這個感官。在「旅行」中打開耳朵,每天請有一段時間放下相機,關閉「眼睛」而打開「耳朵」傾聽一次,聽到能夠觸動你靈魂的聲/音,並在旅行記事本上記錄下這段對話、聲音,寫出這段對話之後的故事,開展自己的想像,如此才能夠避免只停留在視覺的旅行層次上,而也達到了聽覺的旅行。

    旅行途中,也請「留鼻」,照顧一下久聞城市腐化氣味的鼻子,關閉眼睛、耳朵,在旅途中的某個時空,專注的打開嗅覺,去嗅聞旅途中的各種味道,記錄下你「嗅覺倉庫」中不曾出現的「氣味」,試圖從能觸動你靈魂的某種氣味中,去想像一個故事,從氣味中去締結該時空場域中的古往今來,用「陌生氣味」來喚醒那久處城市險惡環境中,你爭我奪得功利氣味久燻之下,喪失嗅覺能力的鼻子,以完成嗅覺的旅行。

    至於「留舌」這部份,我想可能不用多說,因為一般人去「旅行」時,都會按照著旅行指南,去旅遊節目或導覽介紹過的餐廳,然後按照著指南去感受文字上所描述的美食味覺,但其實這只是再重複別人賦予你的味覺記憶暗示,並非你自己的味覺感知。如果你胃夠強,或你記得帶強胃散、胃腸藥的話,不妨除了去「重新經驗」旅遊指南上的「味覺記憶」外,也能夠自己去找出不在旅遊美食指南上的食物,也許可能不怎麼可口,甚至是非常難吃,但那味道是在自由心境下的味覺感受,久處城市美食之下的舌尖,只有用陌生味覺,才能令你的舌尖有新生的體會,嘗試各種酸甜苦辣、好吃與難吃的食物吧,以此來完成味覺的旅行。

    「留身」則是指用身體去感受旅途中的溫度,感受與自己原生世界或是以往生活不同的溫度,讓自己久處在險惡人心與冰冷無情的肢體,能夠透過陌生溫度,喚醒體溫,嘗試用肢體去感受旅途中的樹木、大地、建築、人物,從他\它\牠身上,去體會前所未有的體感經驗,以刺激那被累積許久的工作壓力,所壓成痲痹失去知覺的肢體,透過旅途中的陌生溫度,重新喚醒身體的感知能力,留下旅途中的體感記憶。

    而其實歸結到最後就是要「留意」,綜攝上述眼、耳、鼻、舌、身五官體驗,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上,都能用你的意念去感受,去體會,去思考,去締結。要千萬記住,心不在焉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無感、食不知味、觸而不覺,因此唯有在旅途中,留意、留心、留神,才能夠完成一趟真正自我蛻變的旅程,透過一個陌生的時空,諸多的不可預測,重新喚醒那被忙碌的現代化所壓迫,所規訓框限在朝九晚五時間表中的靈魂,重新看見自己的理想,召喚回自己的夢。

    對了,朋友,也許在這趟旅途中,會有走錯路、搭錯車、看錯時間、認錯人的時候,但請勿焦慮與煩躁,好好體會各種不可預測當中所蘊藏的意義,透過這趟旅途中,訓練自己在逆境中亦能透過轉念,而化為順境的修為,找出逆境中的正面訊息,則必然能夠讓你的尋夢之旅更為完足與圓滿。朋友,祝福你這趟旅程能夠有豐碩的收獲!也期盼當你旅途歸來,能聽你說說生命蛻變的喜悅,並分享你的快樂。最後引一段詩送你:

旅行何必過盡千帆?千帆過盡。
從這裡到那裡,不過是心念的電光石火。
旅行,原是咫尺天涯,天涯咫尺。
旅行是夢旅人身,走看生之風光。(鍾文音)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討論】論「等待」:等待中的觀念光譜性與心因性感覺因素


在Alex Stone這篇文章中,主要是討論「等待」這觀念,并思考為何「等待」就一定是「酷刑」這問題。而Alex Stone文章的主要命題即:「等待感的形成」

Alex Stone情境假設:從機場出來步行至等行李處要一分鐘,等行李要七分鐘,人們對於這個拿取行李的過程感到等待太久而不斷投訴。

Alex Stone問題拆解:雖然較多的時間花在等行李,但根據M.I.T. operations researcher Richard Larson的研究,人們感到步行的一分鐘是「等待」,而等行李的七分鐘則否,關鍵在於人們認為步行比站在傳送帶前等行李的空閒時間短。

機場方面的解決辦法:
一、擺設鏡子轉移人們移動行走時的注意力,降低人們行走時間的等待不耐感
二、規定從出關到步行至等候行李處要提高六倍行走速度

最後結果:加快步行的時間,等待行李時間不變,但行走時間縮短,人們感到行走中的「等待感」被消滅而不再投訴。

命題關鍵:「等待感」關鍵在於「心理等待時間」而非「實際等待時間」的長短。

觀念空間的分析討論:

首先,「等待」是一種「光譜性觀念」,即是否已感覺在「等待」?或者是否甘願「等待」?都是因人而異,就如同兩個二元概念各據兩端,上面的點都是可能的,是會滑動的,「等待感」也是左右滑移的。

例如,對於值得等待的人,即使等再久都不覺得自己在等待!對於不值得等待的人,等五分鐘都是煎熬!故「等待」其實是「值得/不值得」的價值判斷。如例子中舉出,人們認為「行走」的目的是為了走到「等行李處」,則此種行走時間是「不值得的等待時間」,因為「行走」完後是接續下一個「等待」,而非「到達目的地」;而在「等行李處」的目的是為了「等行李」,這種等待的下一步即是「到達目的地」,故為「值得等待的時間」。因此「等待不耐感」的產生與否,關鍵在於「目的獲得」與「價值歸因」,若要削減人們的「等待感」,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令等待者感到值得!

其次,「等待」乃為一種「心因性感覺觀念」,即若是能夠轉移「等待者」的注意力,使其內心不感覺為「等待」,則便能取消人們的「等待不耐感」。故如上所指出,用鏡子讓人們能將「等待時間」轉化為「攬鏡自照時間」,抑或是大賣場中的手扶梯上下樓約三分鐘時間,也在中間擺置一些零食或日用商品,讓人們搭乘手扶梯時不會感覺是在「等待」,而也是在「採買」。

故從上可以再歸結出一個關鍵,即「等待」是一種到達目的前的「移動過程」,看似原地不動的等待,實際上不管是「時間」或「空間」都不斷推移,而「等待不耐感」即是因為人們感到這段「時空推移」的過程中「無所事事」,故要削減人們的「等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填補」這段到達終點前的「移動過程」,使其「移動過程」呈現出自身意義,而不是虛耗與空轉,因此「填補」與「轉換」那「等待」的「移動過程」,方為取消「等待感」的最佳良策。

最後,如上所言要消滅「等待感」即是「轉移注意力」以及「填補等待時空」,而這兩者雖可由他者來發動,但功效不如由自我內心來啟動為佳。例如,等待著拿取行李的七分鐘內,有人放空的等待行李,讓這「七分鐘」成為虛耗空轉時間,因此心生怨恨,感覺機場浪費了自己的生命;有人卻「轉念」將此「等待時空」,透過「意義填補」與「心境轉換」的方式,不管是社會觀察家用來觀察機場形形色色的人們在等待時的反應,使「等待時間」變成「田調考察時間」,或是生活美學家考察機場中,不同國家人們的穿衣風格或是行李箱造型,提昇美學視野與迸生設計靈感,使「等待時間」變成「審美鑑賞時間」,或是冥想家閉起雙眼令自己在瞬間進入三昧耶之無我之境,使「等待時間」變成「禪定時間」…不管如何,只要能填補與轉換「等待空間」,就能降服內心那由「等待無力感」興起的三昧火。

正如巴爾扎克說道:「善於等待的人,一切都會及時來到。」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善於等待的人,會令一切等待,都具有其價值與意義存在。故我們要關心的,不是如何減少等待時間,因為人生就是無止境的等待:等待出生、等待變老、等待生病、等待死亡,等待輪迴再一次的經歷無數等待!故既然「等待」無盡,則人們應當學習的是,如何讓人生中不會消滅的各種等待,令其生發意義,這才是最善於「等待」的人!



Why Waiting in Line Is Torture »
We’ll never eliminate lines altogether, bu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y of waiting can help make those inevitable delays a touch more bearable.
Remove description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討論】從「成衣」到「時裝」:論「技術語境」的改變與「觀念轉移」之間的關係

在JEAN APPLETON這篇文章中,反省了「地景」或「地名」作為一種歷史記憶再現的媒介,具有應當保留的正當性。不過這個討論也牽涉到,當代際轉換、世代交替時,社會觀念系統轉移之際,究竟我們應該為了「全民福祉」而「改變」,或是為了「歷史記憶」而「保留現狀」?

如JEAN APPLETON指出紐約「服裝區」更名為「時尚區」的事件,這更名活動中,基本上隱含著「觀念轉移」的現象,即「服裝區」的語境已經消失,人們對於「衣著」的觀念已經從「實用成衣」轉移到「時尚時裝」,故「服裝區」所生產的「實用衣著」自然被逐漸淘汰,而「服裝區」的成衣工業,也因為整個「觀念轉移」現象,逐漸的被「時尚衣著」反傾銷到「服裝區」來。

面對從「實用」到「時尚」的衣著品味觀念轉移現象,究竟該不該把目前已經近乎消失的「服裝區」改為「時尚區」,即是JEAN APPLETON的命題。他提出了幾個認為不應更改的理由:
一、具有紐約文化、思想與地區互相營造出的歷史記憶
二、國際女裝成衣工會象徵著早期紐約的工薪階級與國家發展進程
三、再現政治權力與擴展國際影響力的記憶:made in U.S.A

JEAN APPLETON從以上三個重點反對「服裝區」改名為「時尚區」。而從JEAN APPLETON的文章中,令我們思考到「觀念」與「技術」之間的密切關係。即「觀念轉移」或者「觀念侵蝕」,往往伴隨著「技術語境」的改變而加速。

如「服裝區」難以繼續維持,首先是由於外包轉移與技術進步,導致服裝區的製衣工人失業;繼而是人們對於衣著的觀念從「實用」改換至「時尚」,故在講求獨特性的時尚觀念下,就成了淘汰「服裝區」的主因,而以「人力」自豪的「服裝區」,自然就不再具有優勢而逐漸自我沒落。

在「技術語境」的改變下,又配合「價值語境」從「實用」過度到「時尚」的觀念變化,「服裝區」自然會被淘汰。故「觀念侵蝕」必然受到「技術語境」與「價值語境」的影響而產生。

例如現在IPAD電子書的出現,就是以「技術語境」的改變侵蝕著「印刷業」,然而不可忽略除了「技術語境」加速「觀念侵蝕」外,還有「價值語境」的影響,如「環保意識」的提升導致從「紙本書籍」到「電子書」的轉移,又如「現代化」導致了對於「便利性的迫切追求」,這也是促使「印刷業」沒落的關鍵因素。綜上可知,在「技術」與「觀念」間的關係考察,當可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值得挖掘。


而JEAN APPLETON最後作了一個明顯的對比,改名行動再現了從「服裝區」(勞工團體的血汗記憶)到「時尚區」(紅色地毯的博物館)的過程。並主張若將「服裝區」改為「時尚區」將會抹煞了過往美國人的「勞動者記憶」,瓦解紐約曾經存在過的特殊歷史與氣息。因此JEAN APPLETON認為,即使「服裝區」僅剩的布料商店也關閉了,也應繼續保有其名,作為紐約未來的一種鼓舞與刺激。

那我們的「自由廣場」是不是當時也不應改名,才能保有那段「威權統治記憶」,並時時刺激與鼓舞著我們要堅守民主崗位呢?如果從這角度立論,「改名」反而是促成我們加速遺忘那段記憶與歷史,產生現實生活的「去歷史化」現象,讓下一代無法從生活中看見歷史,而只能從「書本」上找尋隻字片語。


故從現實世界「去歷史化」將造成代際記憶斷裂的現象而言,任何的「改名」行動,都該謹慎思考才是!




Long Live the Garment District »
The garment district, even after the last fabric store has closed shop, should keep its name and inspire New Yorkers for years to come.
Remove description


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討論】「新聞臉書化」現象中新聞從業人員的職能轉換-兼論Twitter的社會責任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being Twitter」:當災難來臨時,電信中斷現象相信大家都遇到過,但如果這時你很危急需要別人來拯救,卻因為基地台負荷量不足,導致電信中斷,撥不出求救電話時,這時有信仰者可以請求宗教神靈來拯救,相信超人、蝙蝠俠、鋼鐵人、雷神索爾、蜘蛛人者,也可以大喊這些超級英雄來拯救你。不過在數位時代下我們多了一個「救命英雄」的選擇,不是咕狗大神,而是Twitter可以救你一命!


Dick Costolo(CEO of Twitter)於下列影片的訪談中,我們看見了數位技術的積極作用。如同之前多篇文章曾指出數位技術將會把人類制約成「扁平人」,而喪失存有的獨特;或者是數位資訊時代的網路空間,形塑出語言霸凌、偽正義及盲從跟隨等負面現象,這些都是可以預見的「數位之惡」。

雖然「水能覆舟」但「亦可載舟」,如在這影片中,即指出了數位技術雖然造成諸多負面的「數位之惡」現象,但也同時具備著拯救生命的正面功能。如影片中透過「數位可視化」技術,呈現出日本大地震發生片刻後,「數位溝通」開始從日本發散到全世界,之後又匯聚回日本的視覺圖式,這可作為「資訊快速流通」的明證,也可作為「數位技術」有效地取代了「通訊技術」於「訊息傳達」與「資訊溝通」上的功能。

而影片中也提到日本政府以Twitter作為溝通網絡,告知全國日本同胞各地災情與受損復原狀況,還定期報告核輻射劑量數值。我想在此Twitter作為一種數位技術,很好地發揮了凝聚日本向心力,以及快速令人民感到政府與自己同在的功能,並使政府與人民能以Twitter作為有效溝通媒介,而不僅止於政府官員的某種「表演式」訪視災情,透過Twitter即時提供人民需要的資訊,是真正能令人民感到「一體感」的關鍵所在,這也呈現出Twitter於凝聚國家認同上,具備著某種程度的助益。

最後影片中閃過一個問題很值得深思,即:當Twitter或臉書等數位技術,具有「最快速傳遞訊息」的作用時,則一直以「取得第一手新聞」作為「天職」的「新聞記者」、「新聞稿」的作用是否將被取代?如果確實具有被取代的可能或危機的話,則新聞從業人員的功能何在?應作何種調適性的職能轉換?即是一個重要問題。

上述問題所以重要,並值得思考的關鍵在於:現在時常可以看到新聞從業人員,從臉書(或bbs)中「找新聞」的「新聞臉書化」現象。這個現象值得思考的關鍵是:如果新聞從業人員只是從臉書上「轉引新聞」來報導,則閱聽者只需要看臉書即可,何須看新聞與訂閱報紙?

因此,新聞從業人員亟需思考的重要問題是:如何在數位時代中,「第一手新聞」的職能被臉書部分取代的衝擊下,完成新聞從業人員的自我職能重新調適與定位工作,才是當務之急!而我想可以調整的方式是:新聞工作人員可以逐漸降低以「爭取新聞」為主要目的(「搶」獨家仍是臉書無法取代者),而將部分重心轉移至關注臉書或Twitter上的新聞,並進行專業的判斷與分析,強化「守門人」的職能,對Twitter或臉書上充斥著的「真/假新聞」,進行翔實的整理、分析、判斷後進行客觀且平衡報導。我想這可以作為「掌握第一手新聞」的能力被臉書或Twitter部分取代後,新聞從業人員在考慮「職能轉換」的問題時,一個可以掌握的轉換關鍵所在,即:新聞從業人員的職能可以朝向從以往較著重「新」的「獵奇」,轉移到「真」的「翔實」,以完成在數位時代下新聞從業人員的職能觀念典範轉移工作。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討論】「觀念數理化」:召喚「代數」背後的人文智慧之光

ANDREW HACKER教授(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Queens College)這篇Is Algebra Necessary?文章中,提到了一個討論:我們需要「代數」嗎?

這問題我想在台灣不會被提出來,因為台灣將「代數」視為「考試科目」,因此具有其「必然性」與「正當性」。然則,對於作為「存有學意義」上的每個「存在」個體而言,「代數」的必要性何在?其真正意義為何?卻始終茫然不知。只知道要上好學校、要有好成績就要學「代數」,因此「代數」始終是在一種「蒙昧無知」狀態下被理解。

可悲的是在「不知為不知」的台灣教學環境下,「代數」就持續被「未自覺」、「未啟蒙」的繼續學習與當作考試工具在操作。當然潛移默化的功能還是具備,但在「未自覺」下學習「代數」只可說是「事倍功半」,假使能告訴學生「代數」的背後終極觀念為何?令學生自覺「代數」意義後再繼續學習,我想對他們的幫助更大,除了能夠完成「考試目的」外,也能具備「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是台灣數學教育可以深思反省修正之處。(開鑿「代數」觀念深度的概念謝佳叡博士已有論及,可參見謝佳叡:〈從算數思維過渡到代數思維〉,收入教育部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諮詢意見小組《九年一貫數學學習領域綱要諮詢意見-理念篇》(2003.8)

正如ANDREW HACKER教授敏銳地指出:

  1. 代數是為我們的思考能力與批判能力,作為哲學和邏輯的奠基石。
  2. 數學乃是「科學模式」,而不只是操縱數字(即算術),形狀(即,幾何),變化(即積分)。
  3. 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明白「代數」背後的「意義」,即:公式形成背後的思維邏輯?代數中的觀念結構?可以用不同取徑解決同一代數問題的原理是什麼?

綜上,ANDREW HACKER認為必須透過「代數」思維,有效培養多元思維邏輯能力。然而,在上述看似已掌握了「代數」在未來,應如何進行有效教學與發展下,ANDREW HACKER教授卻也憂心的提出一個問題,即:

數學如果真有訓練頭腦思維的功能,能令我們更好地理解個人和公民身體的話,則數學與心力思考的相關性何在?該如何證明?ANDREW HACKER指出目前苦無證據能夠證明(X²+ Y²),“=(X² - Y²)²+(2xy)平方米,與政治見解或社會分析有任何的關係!

關於這一點,我在博士論文中分析譚嗣同《仁學》的「平等」觀念時,恰好見到百年前的知識分子也正好經歷了「數學啟蒙時代」,將「數學」視為「學問之母」,並對「代數」有著崇高的想像,與高度的「哲學與邏輯運用」,復生即用「代數」觀念來說明政治思想中的「平等」觀念,如其算式:

試依第十四條「不生與不滅平等,則生與滅平等,生滅與不生不滅亦平等」之理,用代數演之。命生為甲,命滅為乙,不字為乘數,列式如左。(參見《仁學》)

這個例子可以有效地說明「代數」確實與「抽象思維」以及「政治見解」、「社會分析」有所關係,而復生在此就是以「代數」來理解當時政治上的「平等」觀念,完成「觀念數理化」的行動,也呼應著當時的「數學啟蒙時代」(復生的「平等觀念數理化」分析相關論證過於繁複,於此不加開展,有興趣者可來信討論。)因此,如ANDREW HACKER教授指出希望數學系,能建立數學領域中的歷史和哲學課程,以及在早期文化中的數學應用,如數學中的藝術和音樂,甚至詩歌 ?這個想法我認為對於再次召喚「數學」中的「智慧」之光有著極大的幫助。

而ANDREW HACKER最後近似悲觀主義的指出:年輕人應該學會讀、寫和長除法。但沒有任何理由迫使他們掌握矢量角度和連續函數等「代數」,畢竟與現實生活的簡單商業交易計算毫無關連。故如果要讓「代數」繼續存在,並且是「有意義」的存在,則必須解釋數學作為一個我們不計痛苦而努力推動的巨石,其最終目的是要達到什麼?為什麼需要它?有沒有其他的選擇或例外?到目前為止,ANDREW HACKER教授認為還沒有找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不過我想,也許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在百年前的「數學啟蒙時代」中,諸多從「數學」角度,去「格義」中國傳統思想,以及去理解當時傳入中國的西方政教觀念等相關論述,就足以證明「數學」確實具有「存有學」、「政治學」與「儒學近代化」上的政治、歷史,甚至是個人存在上的實存意義。而這有趣議題則有待往後繼續開展相關研究。

最後從ANDREW HACKER教授這篇文章及相關討論串中,我們可以加以思考歸結「代數」問題的幾個關鍵議題:

  1. 人們都將「代數」視為「計算工具」,卻忽略了「代數」真正意義是幫助人類從「具體」進入「抽象」思維世界。
  2. 以台灣的中等數學教育來說,教導代數時候,數學教師大部分未從「邏輯」、「哲學」、「觀念」角度去告訴學生:「代數」不僅只是計算一堆不能用於實際生活的無聊數字或符號,其真正的意義是讓你懂得「思考」(thinking)。
  3. 這樣的問題,是在學科嚴重分化,數學專業與文史哲專業「涇渭分明」下的結果,使得「代數」喪失了自其始生以來,最為強調的「智慧」深度。

綜上,我們應當要對於「代數」教學重新省思,並以「跨領域合作」方式,令「代數」能夠以「人文」進行「啟蒙」,再次開鑿「代數」背後的哲學、文學、歷史深度,而不再是「考試工具」或「計算工具」,將「代數」提高到哲學思維的層次與高度,這樣才能令學生真正理解「代數」所由來,而不只是「操作代數」而已,這是最為關鍵之處。




Is Algebra Necessary? »
As American students wrestle with algebra, geometry and calculus — often losing that contest — the requirement of higher mathematics comes into question.
Remov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