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nnouncement

20世紀末至21 世紀初是由「無電腦時代」進入「全電腦時代」的重要轉折關鍵,回想數十年前一般人尚不知「電腦」為何物?但在今日卻行、住、坐、臥皆離不開電腦,「數位資訊」成了當代重要命題,對各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其中頗令人注意者,即「觀念」在「數位時代」中的頻繁流動,造成「觀念」自身快速地不斷被置換與洗汰。而「觀念」作為人們行動意志的主導,更令我們有必要在這觀念「瞬生即滅」的時代,透過觀念史的研究,掌握百年來觀念之流動過程,唯有理解諸多觀念的發展,才能較好地理解為何現在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不再那麼重視對稱與秩序,而專主於特殊造構,若不從「觀念」入手則難以解釋,若從「觀念」入手,才能發現這是由於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以「奇」代「美」之觀念變動而產生的改變。因此唯有理解「觀念」的變動與發展,才能較好地解釋這世界的諸多行動,這正是「觀念」研究於當代之必要性所在,而這是一個觀念討論的空間 ,歡迎大家來討論並重新界義「觀念」!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討論】論「等待」:等待中的觀念光譜性與心因性感覺因素


在Alex Stone這篇文章中,主要是討論「等待」這觀念,并思考為何「等待」就一定是「酷刑」這問題。而Alex Stone文章的主要命題即:「等待感的形成」

Alex Stone情境假設:從機場出來步行至等行李處要一分鐘,等行李要七分鐘,人們對於這個拿取行李的過程感到等待太久而不斷投訴。

Alex Stone問題拆解:雖然較多的時間花在等行李,但根據M.I.T. operations researcher Richard Larson的研究,人們感到步行的一分鐘是「等待」,而等行李的七分鐘則否,關鍵在於人們認為步行比站在傳送帶前等行李的空閒時間短。

機場方面的解決辦法:
一、擺設鏡子轉移人們移動行走時的注意力,降低人們行走時間的等待不耐感
二、規定從出關到步行至等候行李處要提高六倍行走速度

最後結果:加快步行的時間,等待行李時間不變,但行走時間縮短,人們感到行走中的「等待感」被消滅而不再投訴。

命題關鍵:「等待感」關鍵在於「心理等待時間」而非「實際等待時間」的長短。

觀念空間的分析討論:

首先,「等待」是一種「光譜性觀念」,即是否已感覺在「等待」?或者是否甘願「等待」?都是因人而異,就如同兩個二元概念各據兩端,上面的點都是可能的,是會滑動的,「等待感」也是左右滑移的。

例如,對於值得等待的人,即使等再久都不覺得自己在等待!對於不值得等待的人,等五分鐘都是煎熬!故「等待」其實是「值得/不值得」的價值判斷。如例子中舉出,人們認為「行走」的目的是為了走到「等行李處」,則此種行走時間是「不值得的等待時間」,因為「行走」完後是接續下一個「等待」,而非「到達目的地」;而在「等行李處」的目的是為了「等行李」,這種等待的下一步即是「到達目的地」,故為「值得等待的時間」。因此「等待不耐感」的產生與否,關鍵在於「目的獲得」與「價值歸因」,若要削減人們的「等待感」,最重要的關鍵就是令等待者感到值得!

其次,「等待」乃為一種「心因性感覺觀念」,即若是能夠轉移「等待者」的注意力,使其內心不感覺為「等待」,則便能取消人們的「等待不耐感」。故如上所指出,用鏡子讓人們能將「等待時間」轉化為「攬鏡自照時間」,抑或是大賣場中的手扶梯上下樓約三分鐘時間,也在中間擺置一些零食或日用商品,讓人們搭乘手扶梯時不會感覺是在「等待」,而也是在「採買」。

故從上可以再歸結出一個關鍵,即「等待」是一種到達目的前的「移動過程」,看似原地不動的等待,實際上不管是「時間」或「空間」都不斷推移,而「等待不耐感」即是因為人們感到這段「時空推移」的過程中「無所事事」,故要削減人們的「等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填補」這段到達終點前的「移動過程」,使其「移動過程」呈現出自身意義,而不是虛耗與空轉,因此「填補」與「轉換」那「等待」的「移動過程」,方為取消「等待感」的最佳良策。

最後,如上所言要消滅「等待感」即是「轉移注意力」以及「填補等待時空」,而這兩者雖可由他者來發動,但功效不如由自我內心來啟動為佳。例如,等待著拿取行李的七分鐘內,有人放空的等待行李,讓這「七分鐘」成為虛耗空轉時間,因此心生怨恨,感覺機場浪費了自己的生命;有人卻「轉念」將此「等待時空」,透過「意義填補」與「心境轉換」的方式,不管是社會觀察家用來觀察機場形形色色的人們在等待時的反應,使「等待時間」變成「田調考察時間」,或是生活美學家考察機場中,不同國家人們的穿衣風格或是行李箱造型,提昇美學視野與迸生設計靈感,使「等待時間」變成「審美鑑賞時間」,或是冥想家閉起雙眼令自己在瞬間進入三昧耶之無我之境,使「等待時間」變成「禪定時間」…不管如何,只要能填補與轉換「等待空間」,就能降服內心那由「等待無力感」興起的三昧火。

正如巴爾扎克說道:「善於等待的人,一切都會及時來到。」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善於等待的人,會令一切等待,都具有其價值與意義存在。故我們要關心的,不是如何減少等待時間,因為人生就是無止境的等待:等待出生、等待變老、等待生病、等待死亡,等待輪迴再一次的經歷無數等待!故既然「等待」無盡,則人們應當學習的是,如何讓人生中不會消滅的各種等待,令其生發意義,這才是最善於「等待」的人!



Why Waiting in Line Is Torture »
We’ll never eliminate lines altogether, bu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sychology of waiting can help make those inevitable delays a touch more bearable.
Remove description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討論】從「成衣」到「時裝」:論「技術語境」的改變與「觀念轉移」之間的關係

在JEAN APPLETON這篇文章中,反省了「地景」或「地名」作為一種歷史記憶再現的媒介,具有應當保留的正當性。不過這個討論也牽涉到,當代際轉換、世代交替時,社會觀念系統轉移之際,究竟我們應該為了「全民福祉」而「改變」,或是為了「歷史記憶」而「保留現狀」?

如JEAN APPLETON指出紐約「服裝區」更名為「時尚區」的事件,這更名活動中,基本上隱含著「觀念轉移」的現象,即「服裝區」的語境已經消失,人們對於「衣著」的觀念已經從「實用成衣」轉移到「時尚時裝」,故「服裝區」所生產的「實用衣著」自然被逐漸淘汰,而「服裝區」的成衣工業,也因為整個「觀念轉移」現象,逐漸的被「時尚衣著」反傾銷到「服裝區」來。

面對從「實用」到「時尚」的衣著品味觀念轉移現象,究竟該不該把目前已經近乎消失的「服裝區」改為「時尚區」,即是JEAN APPLETON的命題。他提出了幾個認為不應更改的理由:
一、具有紐約文化、思想與地區互相營造出的歷史記憶
二、國際女裝成衣工會象徵著早期紐約的工薪階級與國家發展進程
三、再現政治權力與擴展國際影響力的記憶:made in U.S.A

JEAN APPLETON從以上三個重點反對「服裝區」改名為「時尚區」。而從JEAN APPLETON的文章中,令我們思考到「觀念」與「技術」之間的密切關係。即「觀念轉移」或者「觀念侵蝕」,往往伴隨著「技術語境」的改變而加速。

如「服裝區」難以繼續維持,首先是由於外包轉移與技術進步,導致服裝區的製衣工人失業;繼而是人們對於衣著的觀念從「實用」改換至「時尚」,故在講求獨特性的時尚觀念下,就成了淘汰「服裝區」的主因,而以「人力」自豪的「服裝區」,自然就不再具有優勢而逐漸自我沒落。

在「技術語境」的改變下,又配合「價值語境」從「實用」過度到「時尚」的觀念變化,「服裝區」自然會被淘汰。故「觀念侵蝕」必然受到「技術語境」與「價值語境」的影響而產生。

例如現在IPAD電子書的出現,就是以「技術語境」的改變侵蝕著「印刷業」,然而不可忽略除了「技術語境」加速「觀念侵蝕」外,還有「價值語境」的影響,如「環保意識」的提升導致從「紙本書籍」到「電子書」的轉移,又如「現代化」導致了對於「便利性的迫切追求」,這也是促使「印刷業」沒落的關鍵因素。綜上可知,在「技術」與「觀念」間的關係考察,當可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值得挖掘。


而JEAN APPLETON最後作了一個明顯的對比,改名行動再現了從「服裝區」(勞工團體的血汗記憶)到「時尚區」(紅色地毯的博物館)的過程。並主張若將「服裝區」改為「時尚區」將會抹煞了過往美國人的「勞動者記憶」,瓦解紐約曾經存在過的特殊歷史與氣息。因此JEAN APPLETON認為,即使「服裝區」僅剩的布料商店也關閉了,也應繼續保有其名,作為紐約未來的一種鼓舞與刺激。

那我們的「自由廣場」是不是當時也不應改名,才能保有那段「威權統治記憶」,並時時刺激與鼓舞著我們要堅守民主崗位呢?如果從這角度立論,「改名」反而是促成我們加速遺忘那段記憶與歷史,產生現實生活的「去歷史化」現象,讓下一代無法從生活中看見歷史,而只能從「書本」上找尋隻字片語。


故從現實世界「去歷史化」將造成代際記憶斷裂的現象而言,任何的「改名」行動,都該謹慎思考才是!




Long Live the Garment District »
The garment district, even after the last fabric store has closed shop, should keep its name and inspire New Yorkers for years to come.
Remove d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