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nnouncement

20世紀末至21 世紀初是由「無電腦時代」進入「全電腦時代」的重要轉折關鍵,回想數十年前一般人尚不知「電腦」為何物?但在今日卻行、住、坐、臥皆離不開電腦,「數位資訊」成了當代重要命題,對各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其中頗令人注意者,即「觀念」在「數位時代」中的頻繁流動,造成「觀念」自身快速地不斷被置換與洗汰。而「觀念」作為人們行動意志的主導,更令我們有必要在這觀念「瞬生即滅」的時代,透過觀念史的研究,掌握百年來觀念之流動過程,唯有理解諸多觀念的發展,才能較好地理解為何現在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不再那麼重視對稱與秩序,而專主於特殊造構,若不從「觀念」入手則難以解釋,若從「觀念」入手,才能發現這是由於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以「奇」代「美」之觀念變動而產生的改變。因此唯有理解「觀念」的變動與發展,才能較好地解釋這世界的諸多行動,這正是「觀念」研究於當代之必要性所在,而這是一個觀念討論的空間 ,歡迎大家來討論並重新界義「觀念」!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數位、行動、互聯:數位時代命題中個人隱私觀念的再思考

在數位時代命題下,有個顯而易見的觀念衝突正逐漸在發生,即「互聯」與「隱私」觀念對峙的現象。而這樣的對峙現象,又可分為兩個發展脈絡:其一是個人仍能主動的採取一些行動來保有「隱私」;其二是個人被動且不自覺得被侵犯了「隱私」。

在前者部分,如「Mozilla 回顧 2012 年:「行動化」的一年 」指出,數位使用者能夠在自己的電腦瀏覽器中,選擇不被link,而藉此保有自己的隱私。但後者的部份,正如「Internet Explorer 的漏洞讓廣告分析商追蹤使用者的滑鼠動作? 」一文所示,數位時代要掌握網路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偏好、取向是極為容易的,他人可以透過隱藏在「可視數位平台」下的「不可見監控程式」,來盜取數位使用者的個人瀏覽資訊,個人的瀏覽資訊理應是「個人隱私」,然而卻在數位時代下被暴露與竊取,不僅如前述的滑鼠點擊處,還能夠透過「眼球追踪報告」來竊取數位使用者眼睛停留的位置,而數位使用者卻渾然不知。

雖然數位時代的眾多行動化技術帶給人們更大的便利,但我們也該站在人文的角度,去反思數位技術在哪些方面侵擾了人文精神,如對於每個人的網路使用習慣與隱私,就是一個應該保護的部分,我想數位化、行動化、互聯化只會越來越全面,當數位世界撲天蓋地的向我們襲來,我們就必須開始認真規劃與研擬回應數位時代所可能產生的諸種命題,開始保護身處在數位互聯世界下的人們,以便安全無虞的令人們可以從「無電腦時代」完成到「全電腦時代」的過渡,既能享有數位技術的便利,也能維持對於個人的基本尊重,這是數位行動化世界下,一個迫切需要思考的焦點所在。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專號徵稿


《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專號徵稿中!
專題:「觀念史.概念史.關鍵詞」
東亞觀念集刊編輯部 Oct-19-2012
  觀念史、概念史等研究方法,近年來吸引了不少東亞學者,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一般而論,西方的觀念史(history of ideas)、概念史(conceptual history,或history of concepts)或關鍵詞(keywords)研究,均可用「歷史語義學」(historical semantics)來歸納。漢字文化圈的歷史語義學研究,不僅關涉中、韓等國緣於各自歷史條件、發展狀況等內部微觀歷史,亦與漢字文化圈跨國宏觀歷史文化相關。而就世界範圍而言,漢字文化圈又是某種意義上的「微觀歷史」,近現代社會和觀念轉型期的漢語嬗變,在很大程度上是西學東漸的產物。就目前東亞學界的相關研究而言,總體上並不存在觀念史」和「概念史」的明顯區別。一些「觀念史」研究,其實與「概念史」相去不遠,反之亦然。一種可能的緣由是,研究者綜合了兩種方。確實如此的話,當然不失為有益的嘗試。然而,我們也不能排除另一種可能性,即研究者本來就沒有弄清兩種方法的區別。由於研究實例的可觀進展與方法學探討之間還存在極大差距,實際研究中不可避免要出現一些問題。沒有明確的方法論指導,很難達到一定的思想和理論高度。將西方方法運用於東亞研究,自然要對其有效性甚至合法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並看到「移植」的價值和可能的局限。為此,本刊誠邀這一研究領域的同仁,就歷史語義學的理論問題展開討論,最好就具體問題、個案或觀念和概念來談理論和方法,歡迎投稿。
  文章篇幅以不超過三萬字為原則,截稿時間為2013年2月28日。(期刊網址:http://jhiea.nccu.edu.tw/

數位時代歷史文本的出土時刻

部分 Twitter 用戶已經可以下載推文存檔了,你是幸運兒之一嗎?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2/12/17/twitter-archive-downloads/


數位時代的歷史文本,與傳統歷史文本將具有極大的不同,大約可分歸納為幾點:其一是庶民性;其二是日常生活性;其三是短語形式;其四是文本文字蕪雜繁多;其五是多為內心呢喃。這些特性即是我們這數位時代歷史文本的幾個特徵,不知道百年後的歷史學家,如何來研究數位時代的數位龐大文本,以及如何來從中勾勒出時代命題以及觀念的變遷與轉型,當是一個有趣的觀察。 Twitter 正式向所有英語用戶開放推文存檔下載功能:按月份排列、可搜尋關鍵字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12/12/20/twitter-archive-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