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nnouncement

20世紀末至21 世紀初是由「無電腦時代」進入「全電腦時代」的重要轉折關鍵,回想數十年前一般人尚不知「電腦」為何物?但在今日卻行、住、坐、臥皆離不開電腦,「數位資訊」成了當代重要命題,對各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其中頗令人注意者,即「觀念」在「數位時代」中的頻繁流動,造成「觀念」自身快速地不斷被置換與洗汰。而「觀念」作為人們行動意志的主導,更令我們有必要在這觀念「瞬生即滅」的時代,透過觀念史的研究,掌握百年來觀念之流動過程,唯有理解諸多觀念的發展,才能較好地理解為何現在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不再那麼重視對稱與秩序,而專主於特殊造構,若不從「觀念」入手則難以解釋,若從「觀念」入手,才能發現這是由於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以「奇」代「美」之觀念變動而產生的改變。因此唯有理解「觀念」的變動與發展,才能較好地解釋這世界的諸多行動,這正是「觀念」研究於當代之必要性所在,而這是一個觀念討論的空間 ,歡迎大家來討論並重新界義「觀念」!

2013年2月19日 星期二

Money, Happiness and Culture

Author: Aaron

Our new cabinet plans to issue our domestic “Happiness Index” this year. Happiness, as we know, is a kind of subjective concept and it could be different from every individuals according to the life value, economic status even and nationwide culture.

So, start from the fundamental-material aspect-could be more practical and reasonable.The most-asked question about this aspect must be: how much money makes us happ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made by Princeton Professors Daniel Kahneman and Angus Deaton, the threshold is $75,000; that is, around NT$ 2,200,000 dollars. Back to review our domestic statistic data, our average current receipts per household of 2011 is NT$1,157,895 dolla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reshold of 90% household disposable income is NT$ 1,612,282. To sum up, most people income in Taiwan(R. O. C.) have not reached the basic standard of happiness mentioned above.

However, could we make the judge that most Taiwanese is unhappy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 data? Of course not. As I said, happiness is a subjective and complex concept. It’s impossible to evaluate it by one-dimension measure. So, we have to keep eves on the cultural aspect, especially the “relative” character of happiness, not just on the material one.

 “Inequality rather than want is the cause of trouble,” Confucius said. That is, in out society, whether we feel satisfied or not eventually depends on the gap between each others. So, the wider the income gap is, the unhappier people feel. According to this principled stand, we go back to check another statistic again.

 In Taiwan, it’s 4.14 when it comes to the ratio of highest 20% per capita share income to lowest 20%. Comparing to other main nations, only FinlandGermanyLuxembourgNorway and Sweden are under 5. As for nearby Asia nation, such like Singapore(12.75), Malaysia(11.44), South Korea(5.73), Japan(5.13) and China(9.58), are all above 5. Of course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domestic social welfare policy, which make impact on low-income household and individuals. For the past decades, because of the public expectation and political manipulation, Taiwan social welfare budget is growing and in 2011 it has been up to about 21% GDP of Taiwan. Under the situation, people should feel happy, but of course the fact is not.

 Among the main nations, Brazil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happiest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it has the largest income gap between the wealthy and the poor(20.21). So we still have to consider another factors which affect our feeling of happiness.

Some said it’s much more likely about the personality of people: Latin people always look on sunny side of life. Of course, i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But we all realize that it could not have a final consequence. That’s exactly because the “subjective” character of happiness. What we have to do is placing this topic in the broader context and keeping cross-culture conversation.

References
中華民國主計總處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http://win.dgbas.gov.tw/fies/a11.asp?year=100)

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

數位時代下「夜讀」之觀念內涵與閱讀技術的轉移


在傳統中,「夜讀」作為科舉功名話語系統中一個重要象徵,代表著士子對於「光宗耀祖」與「功名利祿」的期待,更是一種「儀式」。在「夜讀儀式」中,士子不斷地在那微光燭火中,砥礪心志為求功名。

而這樣的「夜讀」到了近代,也在大學聯考話語系統中繼續被繼承而保留下來,挑燈苦讀填充了多少人的青春記憶,即使大學聯考廢除,「夜讀」傳統仍未消失,配合著多元入學,年輕學子雖不用挑燈夜戰看教科書,但卻需要挑ipad、kindle、Nook,看著非教科書以外的課外讀物來充實其他知識、常識,而「夜讀」市場也因此展現。

雖然「秉燭夜讀」出現的很早,至近代也以「電燈」取代「燭火」,但仍有人認為要保護環境、或是重溫「秉燭夜讀」之樂趣,因此再現古風。但將傳統古風搬到現代來的,除了重溫「秉燭」樂趣的人們之外,還有另一種情況,即是「貧窮」!

在我們看到「夜讀」成為一個「市場」,而各大廠平板電腦都要搶攻「夜讀市場」時,我們是否能看到「夜讀市場」外,那貧富、階級的悲歎之歌!有錢人可以用ipad、kindle、nook等「高科技閱讀技術」來執行「奢華的夜讀」,但沒有錢的貧苦地區孩童,又如何能享有如上的高檔夜讀,只能遙遠的「復古」,繼續「秉燭苦讀」!

秉燭夜讀的關羽






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二論炫耀的觀念史研究

對於Aaron提到的「炫耀」觀念四個特性,我想進一步的來加以闡述,預計從空間、消費、他者等三個面向切入。Aaron提到的第一個炫耀特性是「脈絡的」,這即是指出了「炫耀」作為一種行動,必然要具備當時語境脈絡的可溝通性,此即是炫耀觀念的「可比性」,否則蔽帚自珍是無法炫耀的,故炫耀的內容必然是一個時代的普遍語言,而這就使得炫耀行動蘊含了當時人共同認為的主流價值觀於其中,如此才能構成炫耀行動。正因如此,炫耀必然是脈絡的,只有我們能掌握炫耀的脈絡語境,才能理解炫耀作為一種身體行動語言展演的以言行事與以言行效內涵所在,這是炫耀的脈絡性與可比性特質說明。

除了脈絡性與可比性外,「炫耀」觀念還有「群體性」特點,這個特性明確指出了「炫耀」必然存在著「炫耀者」與「被炫耀者」至少兩人,才能構成「炫耀」行動,且這兩人又可呈現出「單向炫耀」與「雙向炫耀」的類型,單向炫耀即是被炫耀者一直處在被炫耀狀態,而雙向炫耀即指炫耀與被炫耀位置會相互改變,即如兩個貴婦一個炫耀他的五克拉鑽戒完後,另一個炫耀他的限量全球一件的名牌手拿包,不管是單向或雙向炫耀,至少有兩個人才能組成最基礎的炫耀行動者結構,而較為複雜的炫耀行動者就是三人以上,除了「炫耀者」、「被炫耀者」外,還多了「助炫耀者」這行動者,顧名思義就是協助炫耀者強化炫耀的力道, 因為炫耀行為中的極致,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而是有一個炫耀行動的夥伴,可以稱之為「炫耀的他者」 ,在旁邊說「對啊,好名貴,好貴氣」一類的人,這種就是比較複雜的炫耀行動者組成結構了。

至於Aaron指出「炫耀」觀念的第四個特性為「稀有性」,只有稀有的東西才值得炫耀,因為稀有而獨特,才會讓人豔羨,而這裡就帶出了「炫耀者」炫耀行動的目的,即是令人「豔羨」而感覺良好。因此稀有,獨特的事物都可成為炫耀的內容,如有德之君子少,故莊子在胠篋篇中,指出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等炫耀德性,正因有德者罕有,又如Elias指出歐洲有用文明的結果來炫耀自己,以示自己的天賦高於他人的現象,這也是因為當時文明難得,因此稀有性確實是炫耀觀念的一個重要特性所在。

除了Aaeon指出的四個特性外,炫耀觀念還有諸多可續論的面向,如炫耀的空間研究,像是百貨公司即是女性展示可炫耀資本的場域,又如炫耀的記憶研究,像是炫耀年輕時的豐功偉業,或是炫耀的消費,如 John Urry指出度假旅遊是一種「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consumption),而一個觀光客的身分地位是由住宿地點決定。以上從記憶,空間,消費面向,都還可以持續開鑿炫耀觀念,進行「炫耀」的觀念史與社會學研究。

參考書目:

1.(德)埃利亞斯著,王佩莉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卷:西方國家世俗上層行為的變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頁116。

2. John Storey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2001),頁50-57。

3.John Urry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臺北市:書林,2007.11),頁55。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炫耀的觀念史研究

客座寫手:Aaron

人類如同各種生物,與生俱來便有尋求將交配機會(mating opportunity)最大化的本能;所以人類為了達到此種目的,便會想方設法讓自己個人的條件更為突出,更吸引異性,所以舉凡原始人類的漁獵技巧、封建時代的權力鬥爭,現代的消費行為甚至自身的精神層面的昇華,都被拿來作為吸引異性,也就是「炫耀」的工具。

炫耀是一種社會行為,是一種在同一社會脈絡下,透過展現他人所沒有或少有的能力/物質/精神/的行為。所以這個觀念同時具有「脈絡的」(contextual)、「群體的」(group)、「可比的」(comparative)及「稀有的」(rare)等特性。所以研究者可以透過觀念史分析這個概念,有效理解人類歷史中社會文化器物或風俗演變的歷程。就脈絡層面而言,研究者可以很快速的掌握各個時期的社會面貌;就群體層面而言,正因為炫耀必須是二人以上才存在的社會行為,所以研究者可以進一步了解當時社會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狀態;就可比性而言,炫耀的標的,必定具有與其相對的另一種具相對性的概念/物質,所以還可以同時橫向延伸相關概念的發展狀態;最後,就稀有性而言,研究者可以了解各時代中精神層面所欠缺的或人們所追尋的目標,可以作為時代進步方向的一種指南。

曾經有人說,出國旅行若是沒有讓旁人知道,那便是白去了。當然還是很多人抱著孤芳自賞的心態,但是至少在這個例子當中,相信很多讀者都不禁點頭稱是了吧!?

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多情與無情:觀念的療癒應用技術

人生/人身因為諸多因緣聚合,時常不能自己/自已,最常面對的困境之一就是「多情總被無情惱」。   其中「惱」的總是多情的那一方,因為當「多情方」發現,自己的「多情」原來是「自作多情」時,除了感受到情感的虛妄外,也感受到自己的愚昧。

 「多情人」遇到無情人事物時,應當轉換觀念,不管是被至親﹑摯友,抑或是情人﹑愛人,或是妻子﹑丈夫﹑兒女 所顯示的「無情」灼傷,請換個觀念,這些「無情灼傷」實乃是「多情人的救贖」 。

所謂「多情人的救贖」,是指多情人有個普遍性格,喜「結緣」又不善「截緣」,正因不善截緣,故「多情人」的「他者」,就必然是「無情人」,因此不斷的產生「多情總被無情惱」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  

只是多情人啊,換個想法,熙熙攘攘的「無情者」,正如試煉修道人的阿修羅,他們的無情,是協助多情人能了因斷緣,不再因緣糾纏而復生為人,因此多情者當面對無情時候,請轉個方向,這是讓自己能從多情人「不能自己/自已」的天刑中,解脫出來並頓悟情之虛妄的機緣,從中應得解脫,而非為了無情者繼續陷入永恆的痛苦中。  

觀念不僅只能作為學術觀察與研究對象,觀念也具有「療癒」功能,修習「轉念」功夫,讓痛苦轉為解脫,讓火焰化為紅蓮,許是觀念研究中,另一層可以開鑿的「觀念應用技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