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nnouncement

20世紀末至21 世紀初是由「無電腦時代」進入「全電腦時代」的重要轉折關鍵,回想數十年前一般人尚不知「電腦」為何物?但在今日卻行、住、坐、臥皆離不開電腦,「數位資訊」成了當代重要命題,對各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其中頗令人注意者,即「觀念」在「數位時代」中的頻繁流動,造成「觀念」自身快速地不斷被置換與洗汰。而「觀念」作為人們行動意志的主導,更令我們有必要在這觀念「瞬生即滅」的時代,透過觀念史的研究,掌握百年來觀念之流動過程,唯有理解諸多觀念的發展,才能較好地理解為何現在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不再那麼重視對稱與秩序,而專主於特殊造構,若不從「觀念」入手則難以解釋,若從「觀念」入手,才能發現這是由於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以「奇」代「美」之觀念變動而產生的改變。因此唯有理解「觀念」的變動與發展,才能較好地解釋這世界的諸多行動,這正是「觀念」研究於當代之必要性所在,而這是一個觀念討論的空間 ,歡迎大家來討論並重新界義「觀念」!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誰的「在地化」:文化論述的話語霸權與暴力宰制

2012.06.22邱偉雲
在日本福岡縣通往太宰府天滿宮的街道旁,出現一座與我們印象中都大不相同的星巴克,這建築大有來頭,是日本建築大師同時也是東京大學教授隈研吾(Kengo Kuma)之作品。在談這座星巴克之前,小編先來介紹隈研吾教授。

(圖一)
「境築合一」的「隈研吾流」
隈研吾教授其建築風格被稱為「負建築」(或「弱建築」),主要是以溫和的自然材料如竹、木、泥、石、紙等,將建築自然地融入於環境中,令「建築」不同於以往「工業化建築」的「矗立」與「別異」於「環境」,而是「弱」、「負」於「環境」,即不令「建築」強過於「環境」之意,使「建築」可「隱退」於環境中,甚至「建築」要具備展示「環境」的功用,其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完成其諸多設計,建築中由於自然材料的運用,故透露出濃厚的和風與禪意,成就了其「隈研吾流」。
(圖二)
隈研吾教授的建築設計,榮獲無數獎項,而所設計之建築,也都令人亮眼,著實無從挑剔,我們可從其成名作品來觀察隈研吾教授建築設計理念的變化。首先是其早期作品如「龜老山展望台」(1995)
(圖三)
在上圖中可以看見隈研吾教授不同以往展望台「矗立」於山頂的方式,其在山頂依於原先水平整地之景觀公園地勢,將觀景台鑲嵌進入裂縫中,成功且巧妙地將「建築」與「環境」融合為一,不多損傷一分「自然環境」,確實展現其「弱建築」之意。其次作品如「水 / 玻璃」(1995,AIA獎)
(圖四)
此作品也成功的使用「水」與「玻璃」,將「環境」中的「天光」與「雲影」,「再現」於「建築」的「水」與「玻璃」中,至此「環境」與「建築」相互映攝而「同於大通」,可謂是其「弱建築」的最佳寫照。其三「森舞台 / 宮城縣登米町傳統藝能傳承館」(1997,日本建築學會賞)
(圖五)
對比第一、二個1995年的作品,1997年的「森舞台」,開始有別於以往開展出和風與禪意,透過自然建材的使用,確實使「建築」融入於山、樹、雲、光之中,仍完美地符應其「建築」弱於「環境」之論。而在四年之後2001年「石之美術館」中
(圖六)
開始運用了「石」,並配合之前的「水接天光」之技法,成功的營造出一個「境築合一」的空間感,且「石」之自然建材的使用,確實能使建築壓迫感減少,而達到「復歸於樸」的境界。同樣為2001年作品「馬頭町廣重美術館」(2001,Murano Prize)依然很好地呈現其「境築合一」之特色風格:
(圖七)
(圖八)
(圖九)
如圖七可以看見整個建築呈現一個低廣猶如大地之形,與工業化建築之高大矗立不同,此種「大地型建築」可以較好地融「建築」入於景中;而圖八則可見透過竹造屋頂,雪花可疏落地散佈於地,令「自然」與「建築」共譜成「一地美景」;而從圖九可見竹編屋頂可借「天光」於地,令人雖在「建築」之內卻不會覺得受到壓迫與限制,誠然完全展現「境築合一」的境界,尤其此建築運用「馬頭町」之「杉木」,關注到建材的「在地化」,因此馬頭町廣重美術館在「建築」與「環境」的配合上,與在地建材的使用上,展現了「雙重在地化」之用心,且如其之前一貫風格,運用大量玻璃、水、石、竹、木等自然材料取代鋼筋水泥,可視為其「弱建築」之「扛鼎之作」,之後的建築風格亦萬變不離其宗。從上述的介紹中我們可以一窺隈研吾教授的「負建築」意境與其「境築合一」之用心。下面這個場景有看《志明與春嬌》這電影的朋友們應該不陌生,即「長城下的公社 / 竹屋」(2002,北京)
(圖十)
據隈研吾教授在《自然的建築》一書中指出「竹屋」設計是為了有別於其想像中的中國建築,盡是抄襲自美國80年代的超高層大樓,而以「竹林七賢」為想像所構設完成。(註二)而此建築也確實非常適合如那竹林七賢的劉伶在此脫衣裸形,或是阮籍在此大醉不醒,悠悠天地、山光水影與建築確實緊密融合於一體。至此著實佩服隈研吾教授的諸多設計。

誰的「在地化」?
我們看完隈研吾教授「境築合一」之建築觀念史發展過程後,約略可以對「負建築」有個初步理解,即是透過自然材料來接引自然美景,並且透過「借景」方式令「境築合一」的建築風格可以稱之。但這樣的主張與境界,卻在其為日本福岡所建造的星巴克建築中令人感到破滅。如報導(註三)與介紹文章(註四)中指出其主導這間星巴克的建造,正是想要解放星巴克全球一致性的風格,如下圖是所謂一般記憶中的星巴克
(圖十一:美國星巴克)
(圖十二:日本星巴克)
(圖十三:上海新天地星巴克)
(圖十四:法國星巴克)
(圖十五:香港星巴克)
(圖十六:台灣星巴克)
當然星巴克在全球各地,通常會因為各地的風俗文化而略作改變,但隈研吾教授所指出的「一致性」應當是指都是「一棟.建築」而言,都是以「矗立」的形式來呈現。因此隈研吾教授為福岡設計的星巴克,確實打破了星巴克建築的一致性,而具有不同風貌。這本也是好事,但小編認為如下圖所呈現的星巴克,美則美矣,卻在其意圖打破「一致性」下滲入後現代風格的「不規則感」,而令此建築與太宰府天滿宮的街道空間格格不入:
(圖十七)
福岡星巴克作為一個「建築」的主體而言,不管是「內」、「外」,都仍然保有著隈研吾教授的「自然建材」,以及透過木質建材的交錯所接引的「天光」,在在都呈現出其疏落有致之建築風格,這些基本上都承襲著教授早年的風格未變;但唯有一點大不相同,即福岡星巴克中對於「自然」的「安排」與早期迥異。如其早先建築之中的建材安排,都是以一種「整齊」、「秩序」的方式排列,這樣的「秩序感」呈現出「中和」之美,並在「整齊」中呈現出一種「正」感,而和風、禪意、天圓地方的「自然秩序感」也涵生其中。然而在福岡星巴克立志打破現代結構主義的「一致化」之下,使福岡星巴克建築呈現出一種「人為錯置」的後現代不規則設計,雖然隈研吾教授指出這樣的木質排列想法來自於日本從飛騨高山所流傳下的木作千鳥(CHIDORI)傳統,即不用「釘」而令「木作無限」,而這與中國傳統「魯班鎖」(註五)的概念相似
(圖十八:魯班鎖)
隈研吾教授也依此千鳥(CHIDORI)傳統蓋成GC口腔科學博物館
(圖十九)
(圖二十)
但我們從「魯班鎖」或是後來GC口腔科學博物館的作品中,都可看到仍然表現為一種「中和之正」,自然材料原先即帶有「反」性,故排列方式若以「正」取之,當可呈現出「正反中和」之美,但在福岡星巴克中,卻將原來「中和排列」的木鳥或魯班鎖傳統,變成具有後現代感的不規則排列,這使得「自然木質」與「後現代排列」產生了衝突:
(圖二十一)
隈研吾教授以「後現代」的「不規則」觀念置入其建築設計中,令人只見「強烈人為」的「後現代不規則感」,而犧牲了其早年建材有序排列的「自然和諧」之美,「自然木質」在此也成為「人造之美」,與其早年那「天圓地方」,透過自然建材與自然相容的「中和」之美消失殆盡。除此之外,隈研吾教授此座帶有極端不規則感的星巴克,雖未「矗立」但卻「侵入」了「太宰府天滿宮」之「街道空間」,我們拉遠景看就可以理解此次的建築違背了「弱建築」的宗旨:
(圖二十二)
試看上圖,這間星巴克與街景多麼「迥異」,雖然依舊一貫地維持了隈研吾教授的「大地型」建築,沒有「矗立」的建築驚悚感,但卻也與周邊街道的商家「格格不入」,且從圖二十三來看,此「千鳥」建築與遠山、天光、雲影,形成了強烈的衝突,與早期的「中和」之感不同,故隈研吾教授這次的建築著實未能很好地體現其「弱建築」之宗旨,也有違「境築合一」的精神。
(圖二十三)
而最令人恐懼的是,隈研吾教授說希望這建築物就像是從這土地上長出來的,希望要和諧地融入於這個獨特的城鎮中。但在此「建築」與「環境」下,所見只有極端的「衝突」與「不協調」,而「大師」的建築卻一味地獲得讚賞,令人恐懼的是強勢文化設計理念,有可能會在「大師」的「名號」下,以「福岡星巴克」為「軸心」,開始「侵蝕」原有「街道空間」,呈現出「文化霸權」的「侵略性暴力展演」。因此所謂的「融入」,到底是「原生街道空間」去配合「大師」的作品,或是「大師」去配合「原生街道」的空間靈氛呢?對照下圖深具「中正和諧感」的太宰府天滿宮,與其呈現出輕靈、樸實、威嚴的「飛簷造構」,就可以知道「福岡星巴克」有多麼的無法「境築合一」了
(圖二十四)
(圖二十五)
(圖二十六)
而在此更要特別注意的是,由於「大師」擁有其「意識形態領導權」之「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註六)因此可能會令人產生「大師」作品就是「美」,而「原生文化」若是不能配合「大師」作品即「不美」,甚至應當「重建」的迷思!若是有此聲浪萌生,我們就該警覺「地方侵蝕」的危機即將產生,並起而商榷與質疑「大師」之「強勢文化霸權」的正確性了。如Relph E.曾指出道路、鐵路、機場等建築不與地景一同發展,甚至會進行「地方侵蝕」,並助長無地方性的擴張(註七),則如福岡這無法「境築合一」的星巴克,是否也會無法與地景一起發展,甚至在「強勢文化霸權」之下對「原生文化街景」進行「地方侵蝕」呢?這「後現代」的建築,與這麼傳統的天滿宮街道空間,該如何「共生」?而如何避免「大師」作品成為一種「文化霸權」,以「大師的在地化」作為「在地化」的「唯一詮釋」,而成為一種「寡頭式的暴力語言」進而「宰制」原生文化空間,當是我們應仔細思考的問題!而若以《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作為「弱建築」之「境築合一」最高理境的話,則「自然」所代表的應是一種「中和」的宇宙秩序與規律,而並非人為造作的不規則感呈現,重新省思「何謂自然」?許是隈研吾教授可以對「弱建築」重新商考之關鍵所在。



註一:關於隈研吾教授的相關介紹與作品論述可參見http://www.chla.com.cn/html/c74/2009-12/45964.html;隈研吾教授之建築觀念與思想可參見隈研吾,計麗屏譯:《負建築》(博雅書屋,2010);阮慶岳:《建築師的關鍵字:東亞都市地景的30種閱讀術》(田園城市,2008)。
註二:關於竹屋的興建緣由可參見http://sheji.pchouse.com.cn/zuopinku/shinei/1102/65675_2.html
註三:http://www.nownews.com/2012/02/24/11622-2788936.htm
註四:http://lavieblog.pixnet.net/blog/post/27976118-%E9%9A%88%E7%A0%94%E5%90%BE%E7%82%BA%E7%A6%8F%E5%B2%A1%E6%98%9F%E5%B7%B4%E5%85%8B%E6%8F%9B%E6%96%B0%E8%A3%9D
註五:http://orz18.blogspot.tw/2009/07/chinese-ancient-lock-puzzle.html
註六:參考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作,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圖書,2003年),頁181。
註七: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Pion, Landon.轉引自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台北市:群學,2006年),頁數76。

圖一: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879/i1879305.jpg
圖二:http://www.chla.com.cn/upload/2009-12/09120109361729.jpg
圖三:http://www.chla.com.cn/upload/2009-12/09120109381272.jpg
圖四:http://project.zhulong.com/proj/ProjectPic/20/2010/201099/2010012909065453_2.jpg
圖五:http://lh6.ggpht.com/_epheEnSUNck/SrnM2-7Vv6I/AAAAAAAAAFo/8ECqldMo7DQ/%E6%9D%B1%E5%8C%97_%E7%99%BB%E7%B1%B3%E7%94%BA%E6%A3%AE%E8%88%9E%E5%8F%B0.jpg
圖六:http://www.arch-hiroshima.net/a-map/tochigi/stoneplaza01.jpg
圖七:http://backnumber.japan-architect.co.jp/japanese/2maga/ja/ja0065/works/images/064.jpg
圖八:http://t3.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RyNGeAsRdLDwMtcpxDcnY0ZQ4RRirwwuEJIZ_S7H1nU26misRXxmDFren0HQ
圖九:http://pds.exblog.jp/pds/1/201006/15/20/d0152020_14191342.jpg
圖十: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Z_CPqK0mM1u1teptd2ES0vZlgIoIkCtVVDHzPeJscqnpAimBYW2R4wquXPQfxuTr1phbdGF6KUSlU8aynEuCYDhe1WrE1c6csHMm6-lZYHM5YyROTsjmxljZX9EaybBsvAtGIBbSd9iw/s400/greatwall.2.bmp
圖十一:http://img1.mpdaogou.com/2010/4/13/5cdaff04-2398-4b5b-bf76-6ae7d4250b7d.mpdaogou.com//UserFiles/201004130548554855_new.JPG
圖十二: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680/4406411432_21d65c7e0b_o.jpg
圖十三:http://9.blog.xuite.net/9/9/7/7/15021003/blog_321885/txt/35667715/0.jpg
圖十四:http://www.epochtimes.com/i5/top0004b.040117173503.jpg
圖十五:http://tw.tranews.com/Show/images/News/3236441_1.jpg
圖十六:http://link.photo.pchome.com.tw/s03/liu2lang4gou301/19/123781365059/
圖十七: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879/i1879306.jpg
圖十八:http://orz18.blogspot.tw/2009/07/chinese-ancient-lock-puzzle.html
圖十九:http://big5.ifeng.com/gate/big5/res.img.ifeng.com/9dd137eb1c2c0112/2012/0201/ori_4f28e52ece816.jpeg
圖二十:http://big5.ifeng.com/gate/big5/res.img.ifeng.com/9dd137eb1c2c0112/2012/0201/re_4f28e52f25168.jpg
圖二十一:http://www.nownews.com/newspic/1879/i1879307.jpg
圖二十二:http://3.bp.blogspot.com/-CM4BWCpL0OM/TwJ6I19yX5I/AAAAAAAADBs/Da9kgtzneBo/s1600/6503909423_09d7ba2193_z.jpg
圖二十三:http://www.url.com.tw/blog/wp-content/uploads/2012/04/043-590x401.jpg
圖二十四:http://blog.liontravel.com/resserver.aspx?blogId=611&resource=681162-C%3a%5cUsers%5cuser%5cPictures%5c100727%e4%b9%9d%e5%b7%9e%5c02.JPG&mode=medium
圖二十五:http://blog.liontravel.com/resserver.aspx?blogId=611&resource=681163-C%3a%5cUsers%5cuser%5cPictures%5c100727%e4%b9%9d%e5%b7%9e%5c03.JPG&mode=medium
圖二十六:http://blog.liontravel.com/resserver.aspx?blogId=611&resource=681165-C%3a%5cUsers%5cuser%5cPictures%5c100727%e4%b9%9d%e5%b7%9e%5c05.JPG&mode=medium

以上圖片、影片若有侵權,請留言告知,小編將立即撤除,謝謝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