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nnouncement

20世紀末至21 世紀初是由「無電腦時代」進入「全電腦時代」的重要轉折關鍵,回想數十年前一般人尚不知「電腦」為何物?但在今日卻行、住、坐、臥皆離不開電腦,「數位資訊」成了當代重要命題,對各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其中頗令人注意者,即「觀念」在「數位時代」中的頻繁流動,造成「觀念」自身快速地不斷被置換與洗汰。而「觀念」作為人們行動意志的主導,更令我們有必要在這觀念「瞬生即滅」的時代,透過觀念史的研究,掌握百年來觀念之流動過程,唯有理解諸多觀念的發展,才能較好地理解為何現在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不再那麼重視對稱與秩序,而專主於特殊造構,若不從「觀念」入手則難以解釋,若從「觀念」入手,才能發現這是由於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以「奇」代「美」之觀念變動而產生的改變。因此唯有理解「觀念」的變動與發展,才能較好地解釋這世界的諸多行動,這正是「觀念」研究於當代之必要性所在,而這是一個觀念討論的空間 ,歡迎大家來討論並重新界義「觀念」!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從「冰冷房屋」到「生機家屋」:建築觀念系統的轉移時尚前沿

對於「屋」,我們都有很制式的想像,可能必須有屋頂,有地板,有四面牆,中間有些隔間(當然有些人對於「屋」可以有很另類的想像)。上述這種對於「屋」的一般印象,可能來自於我們對於秩序感與安全感的需求,「屋」之天地與四方,能維持居者之秩序與安全,不受風雨與外在危機的立即性威脅。

不過,「屋」之於人,除了是提供遮蔽與保護的防禦空間外,「屋」也應是提供居者得以休息的放鬆空間,此即呈現出「屋」之兩面性:「房屋」與「家屋」的兩層作用。

在「家屋」層次上,「屋」之設計除仍保有「秩序感」與「安全感」外,更需進一步令居者有「幸福感」與「生機感」。只有讓「屋」兼具上述四感,才能令居者「安居」而「樂業」。

現在我們可以看見很多的建築,都是以「房屋」觀念系統在進行構作,雖然安全與具有秩序,但卻只將「屋」視為沒有生命,由鋼材、混泥土等構作的冰冷建築。「屋」若只是沒有生命的建築,則居者在此冰冷建築中,又該從何汲取到生機感與幸福感。

因此,我們當代著實應轉換概念系統,進行「屋之擬人化」思維的轉向,將「屋」視為「人」;在此觀念思維轉向下,「屋」之構作就必須轉化,不再是屋頂、地板、四面牆,而是要如何讓「屋」能夠吸收光,水,氣而生生不息,提高「屋」的「生機感」,是我認為當前建築觀念應當邁向的時尚前沿。

若能將「屋」視為「人」,在建築「房屋\家屋」時,也思考到「屋」的自我循環系統,讓「屋」具有吸收光,水,氣的能力,而能自己生生不息;則居於具備生機感之「屋」中,居者日日身處於生機盎然的「家屋」而非冰冷「房屋」中,則居者必感生機空間而越發美好。

故走向「屋之擬人化」道路,讓「屋」之內外皆能具有吸收水,氣,光的能力,令「屋」產生光合作用,「屋」與「居者」兩相得利,這樣的建築觀念系統轉移,應為未來可見之建築時尚。

Brian 2013.12.13

延伸閱讀:充滿陽光和植物的綠建築—ANH HOUSE
http://www.searchouse.net/op/arch?bid=651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完形」之外:殘缺與斷片之「美」

「美」若是就觀察深度而言,可以分成第一層形式美,第二層寓意美,第三層觀者與被觀物之間特殊的共鳴之美;則談「美」一般而言,可以思量到三個層次即足夠。

但有趣的是,不管是在哪個層次談「美」,大部分的人會很快的指稱一種具有整體感,圓融感,和諧感的人、事、物為「美」,而具有以上特徵者正是他們認為「美」的體現;然若我們以老莊反式思維出發去「兩行」其「美」,則「美」是否可能也體現在不整體、不圓融與不和諧之人、事、物上呢?

或許我們從殘缺與斷片中,可以略略體會並掘發這種「缺陷美」的美感關鍵為何?

在殘缺與斷片中,觀者可在缺陷對象物中,馳騁自己的想像,不受拘束的為這斷片或殘缺進行圓滿想像;賦予這殘缺斷片金戈鐵馬的英雄想像,賦予這絲巾一角一個泣血動人的愛情故事;從此角度來說,雖然對象物是殘缺斷片,但觀者仍是為這斷片彌足了一個圓滿無缺的虛擬;在虛擬的想像中,殘缺斷片找到了歸宿,而「美」也就在此呈現。

就此而言,所謂殘缺斷片的「缺陷美」,似也因為具有一個最終透過虛擬想像而圓滿的過程,並在這終極之境中到達了「美」之境;在此虛擬想像的境界中,殘缺斷片終究透過眾多觀者的虛擬,而在眾生的存在中完形的存在了,正是這虛擬完形想像,而使「缺陷美」成為可能。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Before/After:從「改造」行動前後攫取一瞬之「美」

「美」作為一種不斷流動、挪移、轉置的動態觀念,該如何去掌握每個時代不同文化語境中的「美」,一直是一個頗為困擾人們的難題。因為「美」會因人、事、時、地、物、國、文化而有不同認定;則對每個置入括號中,可攫取的當下之「美」進行描述,似乎是我們唯一可以試圖短暫擁有並描述「美」的一種途徑。

現在時下流行許多「改造」行動,包括宅男或宅女改造,或是老屋翻新大改造,或是化廢棄物為藝術品的改造...等,這些「改造」行動的前後,也就是before和after這兩個過去與未來時空斷片,似乎可勉強作為一瞬之「美」的管窺之鏡。

如果我們相信人們皆會透過「改造」行動,而將醜,惡,負面之物帶往到美,善,正面之境的話,則某個程度,某個時間點,某個文化時空語境下的「美」,應該就可以用眾多的after來加以掌握了吧。Before和After,處身於「改造」前後的兩個時空對象物,或許就可成為我們掌握「美」之一瞬的一種可能管道。


Before & After: Playing with Stencils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時尚與擬真:數位時代中速度社會下的「詐騙」之道

「詐騙」是個古老的技術,從古至今,不斷推移,厲害的是高超的「詐騙」術會與時俱進。

「詐騙」行動可以歸結具有兩大基本特徵:一是配合著「時尚」,以取得最多數人作為進行詐騙的母體;二是配合「擬真」,以取得最多人的信任。

當一切進入數位時代後,「詐騙」自然伴隨數位語境的到來,完成數位化轉向;而在「數位串聯」之下的速度社會中,「詐騙」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撲殺在網絡上無遠弗屆的使用者,這是數位時代為「詐騙」帶來的「幸」。

不過數位時代中的「快速數位串聯」特徵,也為「詐騙」帶來不幸,因為一旦有一個被「詐騙」的例子現身說法後,「詐騙」破解法就會被廣為流傳而黔驢技窮,無所施展。

這時「詐騙」技術就必須不斷推陳出新,想出更「時尚」的詐騙場域,想出更「擬真」的詐騙取徑,才能夠與時俱進完成「詐騙之道」。

以往「詐騙」在慢速社會中可能因為訊息流通不便,所以可以很久才修動一次「詐騙」腳本,如今因為數位時代下速度社會的形成,「詐騙」成了個創意產業,必須不斷發展出新新詐騙方式,才得以繼續保留這古老的技術/行業。

數位時代中速度社會與網路串連語境下,「詐騙」行動的挪移現象,不啻是個有趣的觀察點。

臉書詐騙手法又翻新 這次盜走你個資和信用卡資料! | ETtoday3C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506/203009.htm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城市互疑語境下的觀念轉移:學生悠遊卡

城市文明與以往鄉土社會,最直截的不同,即是從「互信」到「互疑」的轉變。

城市文明下的互疑語境,造成很多變革,如從「雕花窗櫺」成為「冰冷鐵窗」,如從「熱心助人」成了「見死不救」等等。

很多奇特現象都是在城市互疑語境下開展,而學生悠遊卡從「自由購買」到「身份核購」的轉變,也是互疑語境下的新式展演,有趣。

無記名學生票悠遊卡 明年9月停用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9/83402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