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nnouncement

20世紀末至21 世紀初是由「無電腦時代」進入「全電腦時代」的重要轉折關鍵,回想數十年前一般人尚不知「電腦」為何物?但在今日卻行、住、坐、臥皆離不開電腦,「數位資訊」成了當代重要命題,對各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其中頗令人注意者,即「觀念」在「數位時代」中的頻繁流動,造成「觀念」自身快速地不斷被置換與洗汰。而「觀念」作為人們行動意志的主導,更令我們有必要在這觀念「瞬生即滅」的時代,透過觀念史的研究,掌握百年來觀念之流動過程,唯有理解諸多觀念的發展,才能較好地理解為何現在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不再那麼重視對稱與秩序,而專主於特殊造構,若不從「觀念」入手則難以解釋,若從「觀念」入手,才能發現這是由於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以「奇」代「美」之觀念變動而產生的改變。因此唯有理解「觀念」的變動與發展,才能較好地解釋這世界的諸多行動,這正是「觀念」研究於當代之必要性所在,而這是一個觀念討論的空間 ,歡迎大家來討論並重新界義「觀念」!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討論】「無形的絕跡」:氣候異常對聲音與觀念的滅絕展演


在這篇文章中,BERNIE KRAUSE指出「音景」的三個基本來源:
1.自然聲音(geophony):非生物的自然聲音,如風、海浪
2.生物聲音(biophony):非人的生物
3.人造聲音(anthrophony):人的聲音或人造聲音

 BERNIE KRAUSE指出人造聲音確實影響了動物,如2001年研究國家公園的麋鹿與狼,受到雪地車噪音的影響,而從糞便中測知激素異常;又如作者與妻子記錄加州北部春季鳥與青蛙叫聲,比起二十年前變得更少,即是受到氣候暖化、食物來源變化的影響。從這讓我們思考,人們總是以智慧去不斷因應,甚至有意掩蓋全球暖化將帶給人們的危機與恐懼感,然而自然界的萬物,卻已經在全球暖化之中深受其害,因此地球的人們應當自覺目前所身處的危機,才能有效解決,而不是鴕鳥式的閃避這種危機的覺察。

其次,BERNIE KRAUSE指出目前地球上一些聲音已經絕跡。這也讓我們想到人類往往只能保護「有形的絕跡」,例如某些動物瀕臨絕種就予以保護,但「無形的絕跡」,例如BERNIE KRAUSE指出的「聲音」呢?是否也應保護?這是一個可以正視的問題!

其三,BERNIE KRAUSE指出其發現了白冠麻雀為了適應生物聲音(biophony)的轉變,已經調整了自己的聲音,以適應整個生物聲音的改變。這看起來像是一種「動物聲音的自然演化」,但換個角度也是被「地球暖化」與「人為破壞」影響下的「被迫演化」現象。

其實,不僅如作者指出只有動物被環境逼迫的改變聲音,即使人類也被這樣的地球暖化與人造噪音改變了「聲音」。例如相較於以前地球暖化不嚴重時,人類不會在「冬天喊熱」、「夏天喊冷」,而在「異常季節時間」,人們所發生「異常冷或熱的吶喊聲音」,不就可視為一種受到「地球暖化」脅迫下的「人類聲音自然演化」,而在這情況中,人類聲音中的「無形絕跡」是「ㄙˋㄐ一ˋㄖㄨˊㄔㄨㄣ」(四季如春)、「ㄉㄨㄥㄋㄨㄢˇㄒ一ㄚˋㄌ一ㄤˊ」(冬暖夏涼)這些「聲音」,這些「話語聲音」與「體感觀念」將隨著「氣候異常」而「絕跡」,這也可看見「氣候」對於「觀念」的影響。

再而是「人類噪音」對於「人類自身」的影響,如作者指出噪音會影響動物的體內激素,而人類也同樣因為「人造噪音」而改變體內激素。如住在都市中,整夜呼嘯而過的車聲不絕於耳,這樣的噪音連綿不絕,勢必影響體內激素分泌異常,長久下來將導致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而產生憂慮、燥鬱等病症,如之前提過,人類的情緒都是依靠傳導物質的不同比率組合而成,而在「聲音」確實具有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結構下,則必然會令都市人更為緊張、緊繃、焦慮、不安等等,進而影響健康,故「人造噪音」的問題不可不重。

丹尼斯‧渥德(Denis Wood)在The Power of Maps一書中,曾引R. Murray SchaferThe Tuning of the World的研究指出:法律可以限制「有形的入侵」,如限制人們侵入私人花園或臥室,但卻無法限制「無形的入侵」,例如飛機場不用擴充土地面積,沒有侵略到周圍社區的土地,但卻以經年累月的噪音,不斷的支配社區的聽覺空間,進行「無形的入侵」,而社區之人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權利要求。

因此可知,聲音是無形且最具有影響力的武器。因為聲音無形,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擋聲音的去路,而這現象界無處不充斥著聲音,即使聽覺障礙者,亦在其無聲世界中能夠聽到一些聲音,即使這聲音或許為其聲音記憶,或是其心理聲音,任何的事物都可以進行隔絕,而聲音卻具有逃脫束縛限制的能力,這就是聲音的特性、本質與超越性。

正因「聲音」有此力量,故若是「正面的聲音」可以令人醍醐灌頂、繞樑三日,但若是「負面的聲音」就足以令人心煩氣躁,火冒三丈,而所謂「負面聲音」也不一定是很大的噪音,還要看環境,如果是在安靜圖書館有人不斷的敲打「有聲」鍵盤(因為有些品牌電腦的鍵盤敲起來特別大聲),或是戴著「開放式耳機」(這樣的耳機我覺得有戴跟沒戴一樣,圖書館應該將戴開放式耳機聽音樂視同於館內講手機,把他們請出圖書館外),因為影響了其他「聽者」的情緒,就可視為「負面聲音」而勇於說不!

最後,回到BERNIE KRAUSE指出,任何破壞棲息地的行動如採礦、污染、森林砍伐等,都會破壞生物圈,因此BERNIE KRAUSE認為要修補自然,最好方式就是放任自然,不加以人為破壞,但這是指對待生物圈的聲音要「自然放任」,然而對待人類世界的聲音,就不能「自然放任」,而應當有效與自覺「抑制」,否則很有可能讓人類情緒繼續累積焦慮、無法思考、易怒暴躁,而有諸多負面行動發生。

從上述看來「負面聲音」確實會影響人體激素改變而帶動情緒變化,甚至長期以往會造成身體不適,無法好好休息的狀況,人們應當跟「人造噪音」勇敢的說「不」,並且捍衛自己的「聽覺權力」,不能屈服於「聲音霸權」的宰制!除此之外,也可更進一步的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勿繼續讓「人造聲音」傷害地球,也應當開始積極保護「自然聲音」於「無形的絕跡」中,共創一個和諧共生的自然環境,如中國哲人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這個觀念當是在建構想像未來之際,應當回歸的「道體」所在!

「主流/非主流」的「音樂視覺化觀察」實驗:
採用「聲音視覺化」技術,比較「主流音樂」與「非主流音樂」的視覺圖式,觀察視覺感的差異程度,比較樣本:

1.1阿拉伯花式鋼琴曲(Arabesque)的視覺化

1.2以「聲音視覺化」技術進行「主流音樂中非主流」或「非主流音樂」的視覺化建構
http://blog.soulwire.co.uk/wp-content/uploads/2010/10/tonfall-sequencer.swf
1.3加以比較「主流」與「非主流」音樂視覺圖式差別後,進行視/聽覺感受的分析討論

注意:其中採樣須以「某主流音樂行動者」所批評之「非主流音樂」為比較樣本,避開「主流」與「非主流」的時代差異、主觀差異問題。例如基督宗教的「詩歌福音」與視為「魔鬼音樂」的「搖滾樂」,這樣的比較才有一致的比較基礎。


Listen to the Soundscape »
A picture may b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but a soundscape is worth a thousand pictures.
Remove descrip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