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nnouncement

20世紀末至21 世紀初是由「無電腦時代」進入「全電腦時代」的重要轉折關鍵,回想數十年前一般人尚不知「電腦」為何物?但在今日卻行、住、坐、臥皆離不開電腦,「數位資訊」成了當代重要命題,對各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其中頗令人注意者,即「觀念」在「數位時代」中的頻繁流動,造成「觀念」自身快速地不斷被置換與洗汰。而「觀念」作為人們行動意志的主導,更令我們有必要在這觀念「瞬生即滅」的時代,透過觀念史的研究,掌握百年來觀念之流動過程,唯有理解諸多觀念的發展,才能較好地理解為何現在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不再那麼重視對稱與秩序,而專主於特殊造構,若不從「觀念」入手則難以解釋,若從「觀念」入手,才能發現這是由於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以「奇」代「美」之觀念變動而產生的改變。因此唯有理解「觀念」的變動與發展,才能較好地解釋這世界的諸多行動,這正是「觀念」研究於當代之必要性所在,而這是一個觀念討論的空間 ,歡迎大家來討論並重新界義「觀念」!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論「想像的社會距離」 Imagined Social Distance


客座寫手:Aaron

觀察台灣民眾到公家機關,尤其是中央機關處理事務,經常不是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就是準備好一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架勢,究其所以,都是來自於一種「想像的社會距離」。

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在研究上多半運用在族群/種族/宗教/性別,或是各種特殊罹病病人與社會之間,並且多跟偏見(Prejudice)與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等主題結合。就公務機關的角度而言,國家賦予公務人員權力來執行公務,但同時也規範了公務人員為民服務的規章典範;亦即公務人員同時有著部分的裁量權力,但同時也必須受到角色上的約束,故公務人員無不力求拉近與洽公民眾之社會距離,希望過程能夠理性及順利。

但如同Lammers等人(註)研究發現,權力會增加社會距離,所以儘管公務人員極力拉近與民眾的社會距離,但在資訊掌握度/權力不平等的情況下,洽公民眾普遍對於公務人員已有先入為主之偏見,已經預設可能會受到相當程度的刁難,所以無形中已經先拉大了兩者的社會距離。

未來如要消弭這種不必要的社會距離,可以透過更為普及的資訊公開,以及培養民眾使用網路的風氣,讓民眾與公務人員之間的認知落差縮小;也透過良好互動經驗的積累,讓民眾與公務人員之間的社會距離拉近。

註:資料來源:http://spp.sagepub.com/content/3/3/282.shor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