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Announcement

20世紀末至21 世紀初是由「無電腦時代」進入「全電腦時代」的重要轉折關鍵,回想數十年前一般人尚不知「電腦」為何物?但在今日卻行、住、坐、臥皆離不開電腦,「數位資訊」成了當代重要命題,對各領域造成重大影響。其中頗令人注意者,即「觀念」在「數位時代」中的頻繁流動,造成「觀念」自身快速地不斷被置換與洗汰。而「觀念」作為人們行動意志的主導,更令我們有必要在這觀念「瞬生即滅」的時代,透過觀念史的研究,掌握百年來觀念之流動過程,唯有理解諸多觀念的發展,才能較好地理解為何現在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不再那麼重視對稱與秩序,而專主於特殊造構,若不從「觀念」入手則難以解釋,若從「觀念」入手,才能發現這是由於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隨著以「奇」代「美」之觀念變動而產生的改變。因此唯有理解「觀念」的變動與發展,才能較好地解釋這世界的諸多行動,這正是「觀念」研究於當代之必要性所在,而這是一個觀念討論的空間 ,歡迎大家來討論並重新界義「觀念」!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討論】「臉書思維」下的隱私、窺視、孤獨觀念的思考辯證


HARRY MCCRACKEN這篇文章提到一個觀點令小編想進行討論,即:蘋果的icloud正在形成一種觀念轉移,這觀念轉移可以比較化約的方式歸結為:從「隱私」到「去隱私」之「臉書思維」觀念系統的形成。

這裡小編提出的「臉書思維」是指新的一代能夠大方、無保留的在臉書上呈現自己的心情,不管是愛、恨、情、仇,從出生的喜悅到死亡的恐懼(如之前有人自殺都會先po臉書說自己要死了),這樣全然無私,並以「朋友」、「朋友的朋友」甚至「陌生人」為心情抒發對象,自我隱私公開化的現象,可以稱為「臉書思維」。

而蘋果的icloud正是以「作業系統強迫升級」的方式來形成「自我隱私公開化」的觀念型態,凡是使用了他們的icloud就會逐漸將所有資訊提供給他們與全世界。

伴隨而來的絕對是「隱私」消失的問題,然而在「臉書思維」中,所謂「隱私空間」似乎越來越狹窄。而神奇的是,以往觀念轉型的中介手段,總是以透過知識分子傳播新觀念,然後經過百年潛移默化下,人們因語境的需求逐漸接受;然而現今電腦時代,觀念的轉型不用透過話語傳播,而能夠將「轉移觀念型態」的「意圖」,潛藏在可視為「觀念轉置行動」之「電腦系統升級」中,實現「觀念型態」轉移之目的,這是與以往百年前電腦尚未出現前孓然不同的大變動,而對於網路、資訊、電腦與「隱私」的侵犯,以及制約人們的思維模式成為「臉書思維」的問題,都值得我們密切關切與繼續討論。

首先值得思考的是,英國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曾在《被圍困的社會》(Society under Siege)一書中討論「隱私與公開」的問題,聚焦於「脫口秀」這種向公眾坦白私人經驗的行為上,這其實目前在台灣也比比皆是,如很多節目請來所謂「大嫂團」講與明星先生的閨房情趣,這就是一種「去隱私行動」,而鮑曼在此文中則思考了這個問題。如今又在雲端科技、臉書等社交軟體推波助瀾下,更加撻伐了「隱私觀念」,因此我們必然要更加關切思考「隱私」對於「人」的重要性,在「臉書思維」逐漸透過「電腦系統」轉置人類觀念系統,因而喪失「隱私空間」與「隱私觀念」後,會讓人在失去「隱私」之際,有何變化?不論是正向或是負面變化,都很值得關切!例如曾有研究指出,「去隱私行動」具有降低階級不平等感的作用,例如人類學家曾觀察到某部落的人吃飯會讓所有村民看見碗裡飯菜,以避免嫉妒與怨恨,那麼在「臉書思維」的「去隱私行動」下,可為當代帶來何種影響,是否能夠更加形成「全球一體感」,或者是令人們變成「臉書一體化」(即大家都被臉書制約了生活步調,早上打卡、中午打卡、晚上打卡...等等,而喪失個人生命、生活的獨特性),這都是「臉書思維」與「隱私觀念」互動中可關注的焦點所在。

其次,「臉書思維」的成功關鍵,或者如上鮑曼指出的「脫口秀」等,都具有一個潛藏的關鍵成功因素,即:建立在人類本質的「窺視」慾望。因此如「臉書思維」或是「大嫂團閨房情趣分享」現象的形成,大大滿足人類的「窺視欲」,在此之下,我們得思考當代人們「窺視欲」透過科技、資訊、媒體,獲得比以往千年以來更大的滿足後,將會產生何種與傳統千年世界中不同的現象與發展,是正向或負面結果?對於「未來」有何影響,當是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

最後,伴隨著「去隱私」之「臉書思維」的形成,人們究竟是越來越「孤獨」或是「不孤獨」,表現上看起來在臉書上分享心情會有一堆朋友按讚,但這是否就表示「不孤獨」,或者是形成一種更加空虛的「深層孤獨感」?又,在「臉書世代」喪失「孤獨空間」的人們,會有何不同於百年前未有電腦時代的不同展演?是否會因缺乏「孤獨空間」而令自己無法喘息?(有些人會因為感到臉書扼殺了自己生命獨特性,因而關閉臉書,故關閉臉書之行動者群體,很值得進行訪談與研究,當可從中研究分析出,「臉書世代」對於「孤獨」、「隱私」的扼殺,究竟造成人類心理何種影響?而令這群「離開臉書者」進行關閉臉書的行為?這同樣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深入觀察的議題。

綜上,數位命題實可視為與百年前全然不同,為當代不可忽略的「世變」關鍵。而伴隨著「去隱私化」之「臉書思維」形成,將帶動「孤獨」、「疏離」、「流動」、「隱私」、「窺視」等觀念系統產生何種變異?是正面或負面?值得我們繼續觀察與進行深刻討論,以求我們能在這因資訊而使「世變」從「百年一變」到「瞬息萬變」的過程中,得以找到一個未來的航向。


Babson Professor: Apple’s Crazy, Bing-like Attempt to Force People Everywhere to Act like American Teenagers Will Fail | Techland | TIME.com »
A blog post by a management expert argues that Mountain Lion, iCloud and Facebook integration are a potentially catastrophic mistake on Apple's par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